2018年1月8日,法国总统马克龙首次来华进行国事访问,他的第一站,选择的就是西安。2018年2月7日,《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大西安正式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个曾经无限辉煌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2018年农历春节期间“西安年·最中国”系列主题活动更是吸引了全球的游客来西安旅游观光。
大西安正加速整合资源优势,努力提升整体环境,推动城市经济变道超车、引领追赶超越。
加快吸引全球资源要素
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先导区,由“跟跑”开放向“引领”开放转变。全面落实127项改革试点任务,促进资本集聚、产业集聚,入区企业达到一万家以上。建立“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合作机制,探索建设内陆型自由贸易港。
积极做好对外经贸合作,在参与全球化竞争中提升西安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加快建设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中俄丝路创新园、中欧合作产业园等国际产能合作项目,支持建立“一带一路”产业园区发展联盟。坚持优进优出,持续加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不断扩大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出口品牌。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加快西安领事馆区建设,争取哈萨克斯坦总领事馆、尼日利亚商务中心年内启用。加快建设国际社区、学校、医院等国际化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引进国际商协会、国际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国际标志标识,促进公共服务系统多语化建设,让在西安的外籍人士更好融入西安、真正爱上西安。
加快吸引高素质人才
刚刚过去的2017年,西安打出“户籍新政”加“人才新政”的组合拳,通过用实招引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抢人、用感情暖人等方式,向全球“招贤纳士”。
根据西安市公安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落户西安人数257419人,2017年3月―12月,按照户籍新政落户139458人,其中,学历落户共114049人,占户籍新政落户人数的81.78%,大西安已然成为凝聚天下英才的“吸铁石”。
因为相继出台了“西安人才新政23条”、《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的十三条措施》、《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和成果转化奖补政策兑现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人才新政,去年,西安人才净流入率升至全国前四。
目前,西安市常住人口近1200万人,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将持续支撑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
加快营造优质招商环境
新经济需要更良性的服务监管体制,这与2017年以来西安持续改善的营商环境优势高度吻合。2017年,西安的“大招商”模式全面发力,一年来,三星二期项目、吉利新能源汽车项目、阿里巴巴1+5项目、京东全球物流总部项目、华侨城1+7项目等一批大项目纷纷落户西安。
同时,全市尊商重商亲商的氛围浓厚,在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强力推进外,深入开展了“三大环境建设”(生态宜居、投资服务、生活品质),“行政效能革命”和“千人亲商助企”等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努力打造关心重视企业家和企业家创新创业的双示范城市。截至2017年11月30日,全市累计在册市场主体100.2676万,西安成为全国第七个市场主体总量超百万的副省级城市,是全球瞩目的焦点、投资兴业的热土。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西安拿出了从未有过的决断力与执行力。设立投资合作委员会、新经济产业发展局等多个新机构,补齐十大短板,将经济发展置于从未有过的重要地位
城市竞争力取决于有没有大产业和大企业。西安确立了“3+1”的产业体系,即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新能源汽车和航空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和以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大产业。目前,这三大万亿元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电子信息产业有三星、美光、华为等领军企业,仅西安市高新区2017年产值就超过3000亿元;汽车产业有比亚迪、吉利、陕汽等领军企业,2018年产值将迈过千亿元级门槛,未来新能源汽车产能将超过33万辆;商贸物流有海航、京东、传化等领军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为“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即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以科创大走廊、文化产业大走廊、工业大走廊和对外开放通道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全力打造“3+1”万亿级产业,培育6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撑西安经济实力快速提升。
加快建设对外交往中心。利用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已有平台,积极谋划国家级国际交往新平台,不断加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全面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紧密度,打造国家重要的对外展示形象城市和对外交往门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