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精神 海外华媒人走入甘肃庆阳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21-06-10 11:36:48 
分享:

      由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兰州市委宣传部、庆阳市委宣传部、中国新闻社甘肃分社(甘肃省国闻事业发展中心)承办的“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2021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活动,6月3日至9日举行,来自10个国家11家媒体人走访了兰州、庆阳两地,发挥其媒体独特视角,以“情感溯源+见证变迁”的方式,讲述红色精神传承的故事,呈现当地社会发展的现状。

     6月7日在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国新闻社甘肃分社有关领导带领下2021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活动一行开启了对庆阳市的采访。缅怀革命先辈,追寻红色记忆 聆听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讲好党的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庆阳,这里是中国小杂粮之乡,高粱、大麦、绿豆等农作物耕耘大地之上,收获健康与喜悦。绿色是这片黄土最动人的风景; 这里是中国能源之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蕴藏大地之下,积累财富与自信。黑色是这片热土最骄傲的资本; 然而,这片土地最耀眼的色泽却是红色,因为这里曾是中国革命之根,习仲勋、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先辈播撒胜利火种,留下不朽与希望......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红色文化承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在庆阳多元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红色基因是历史的积淀,是历史真正厚重之所在。红色基因根植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传承于一代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与我们每一个人情感相连、命运相系,是共产党人精神的归宿、初心的原点。

      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位于环县洪德乡河连湾村,距县城25公里,是1936年7月至1937年9月中共陕甘宁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36年,为统一领导和管理陕甘宁新苏区,中共中央在决定红军西征的同时,成立陕甘宁省,并于当年6月将新成立的陕甘宁省府由陕北吴起镇刘家渠村迁到这里。使这里成为领导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大本营,是党中央实施西征战役,开辟和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和后方保障基地, 在这里环县第一任县委书记习仲勋为创建陕甘宁新苏区作出过重要贡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留下了厚重的一页。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3次来到河连湾,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记入了他的名著《西行漫记》。纪念馆建于2002年,有原旧址院落一处,李富春、马锡五旧居,省委、省政府会议室、办公室等革命旧址遗迹尚存,馆内有开国大将肖劲光题写碑名的“中共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纪念碑”一座,新建有环县革命斗争史展馆,全面真实地展示了环县革命斗争史实和第一任县委书记习仲勋在环县工作期间的革命风范和感人事迹。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国防教育基地,庆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山城堡战役纪念园位于环县山城乡山城堡村凯旋岭,距县城50公里。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甘肃省党史教育基地,庆阳廉政教育基地,红色基因代代传教育基地。山城堡战役旧址为全国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山城堡战役是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于11月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亲自部署,彭德怀前线指挥,一、二、四三个方面军联合作战,建国后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40多位红军将领共同参与,在宁夏海原、豫旺和环县山城堡一带与国民党军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决战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次著名战役,是长征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最后一战。在中国革命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山城堡战役纪念馆2017年3月29日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0年,被甘肃省社科联公布为甘肃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山城堡战役纪念园2019年1月7日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城堡战役旧址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城堡战役陈列馆建于2013年,为两层仿明清建筑,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2014年9月完成布展,陈展面积4600平方米,采取传统和现代化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分4个单元展现了红军长征走进落脚点、红军西征开辟新苏区、红军长征最后一战的宏大场面和奋进腾飞的红色热土环县的新变化。共展出文字图片308张、革命文物215件、革命文献32册,旧址复制4处,浮雕、造型18组,人物雕塑4组,场景6组,短片投影2处,视频1处。是重温革命历史、弘扬革命传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华池县列宁小学位于华池县南梁乡荔园堡村,是中国共产党西北早期革命领导人刘志丹、习仲勋等于1934年在陕甘边区创立的第一所红色学校。学校在战火硝烟中诞生,在阳光雨露下成长,现发展成为占地18086平方米,建筑面积积5806平方米,有 22个教学班,学生910名、教职工61名的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系全国红军小学,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甘肃省德育示范学校,庆阳市示范性初中。

      近年来,学校立足“舍生取义的执着精神,读书报国的赤子情怀”的办学积淀,以“传承南梁奋斗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品牌”的办学目标,植根历史,开启未来,视革命传统为营养基,培育红色教育特色;视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培育高效课堂特色;视教师成长为发展区,培育校本教研特色;视奠基人生为着眼点,培育寄宿管理特色。

      南梁,是中国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陕甘边苏维埃政府诞生地,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4年11月7日,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荔园堡成立,随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与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它的创建为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和党中央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北上抗日提供了出发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我党“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

     为了纪念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南梁建立的丰功伟绩,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弘扬老区革命精神,1986年经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批准,在南梁镇荔园堡古城中修建南梁革命纪念馆,

      寨子湾位于华池县林镇乡的深山密林之中,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军委机关驻地旧址。早年寨子湾地形复杂,道路隐匿崎岖,林木幽蔽,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是驻扎革命指挥机关的理想之地。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庆祝大会之后,苏维埃政府机关移驻寨子湾。苏维埃政府旧址有窑洞8孔,分别为习仲勋办公室、住室、警卫班战士住室和伙房。政府保卫队驻于山顶,有窑洞9孔,住七八十人,修筑有哨所、炮楼、战壕等设施,可居高临下放哨并监视来犯之敌。并有小道与政府、军委两组院落相通。政府旧址经修缮,具原貌风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简称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现存22孔石箍窑和1处院落。1941年7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一二O师教导团和抗大总校一个大队组建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校址初设在山西兴县李家湾。1943年春,为减轻华北抗日根据地负担,学校奉命迁往陇东。彭绍辉任校长,杨尚高任政委,俞楚杰任副校长。抗大七分校下辖校部及三个大队和一个女生队,分别驻扎在东华池村及周围的大凤川、豹子川、平定川和校部对面的女生队洼。抗大七分校在东华池共开办一期, 学员最多时达5200余人。1946年7月1日最后一批学员离开华池,奔赴抗日战场,学校停办。抗大七分校学员在陇东期间,积极响应党中央“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边学习,一边生产,在人迹罕至、荆棘丛生的陇东山野开荒垦田、挖窑建舍、纺纱织布,开办多种作坊,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做出了突出贡献。1963年2月、1981年9月,甘肃省人民政府两次将抗大七分校旧址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市红色旅游景点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凤川军民大生产基地旧址: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渡过抗战难关,1943年4月,八路军129师三八五旅七七0团一千多名将士在团长张才千、政委宋景华率领下进驻华池县大、小凤川,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和屯田政策,一面保卫边区,一面开展生产劳动。他们挖窑建舍,拓荒垦田,修桥筑路,以农业为主,开办十余种作坊,使昔日的“野山僻壤、林木参天、人烟无几、兽群遍行”的荒凉之地,变成了“粮食仓满,蔬菜有余,牛马成群,猪羊满圈,革命家务日趋巩固”的另一个“南泥湾”。1943年冬,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抗日救亡歌曲《松花江上》的作者张寒晖来华池采风,当地民间小调《推炒面》优美的旋律和华池军民高涨的生产热情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由此诞生了脍炙人口的歌曲《边区十唱》,唱红了陕甘宁边区。1962年,在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中首次采纳了这首歌曲并更名为《军民大生产》,唱响了全中国。旧址现保留了练兵场、纪念碑、七七桥等原迹,并在练兵场对面新建了纪念馆。

     2021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活动一行通过对庆阳红色之旅的参访,不仅深受教育也感慨万千。认为祖国的強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先烈、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欲血奋战换来的。大家纷纷表示,今后要通过自己的平台,向海外的华侨同胞讲述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红色”精神成为全世界华侨同胞共同的精神力量,将伟大复兴中国梦这种信念在世界华人中牢固地树立起来。

相关Home news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