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化艺术  >> 查看详情

【东西问】牛郎织女“在椰子树下谈恋爱”,中国乞巧节何以火遍全球?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23-08-21 22:55:21 
分享:

·点击文字进入中新网视频页面·

【解说】自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乞巧节,在中国各地衍变出不同的过节习俗和文化内涵,甚至在“汉文化圈”国家亦备受关注。乞巧节发源于何时何地,人们如何欢度这个节日?古人的婚恋观对当下有何借鉴意义,又如何火遍全球,影响“汉文化圈”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日,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甘肃省先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逵夫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作出深度解读。

据赵逵夫介绍,乞巧节是秦人西迁至西汉水上游后,为纪念先祖女修(即最早织女原型),而兴起的一项社会活动。地缘相近的周秦文化交融,孕育了“牛郎织女”传说,逐渐形成了七夕节俗,后来也有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同期】甘肃省先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赵逵夫

这个周秦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牛郎织女传说,而牛郎织女传说正体现了,上古时代两三千年当中中国文化的特征。就是农业经济男的耕女的织,牛郎织女传说它是一个上古时代历史的图影,而这当中正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解说】乞巧风俗流传至今在中国各地呈现出不同过节方式。在西汉水上游的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一带,至今有秦人后裔纪念祖先活动遗留的乞巧风俗,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等仪式活动,以祈求“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美满。 

【同期】甘肃省先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赵逵夫

在旧社会封建礼教剥夺了女孩子上学的权利,而乞巧活动给女孩子一次学习、实践、互相观摩,提高自己纺织、刺绣这方面的能力,对女孩子的教育我认为是相当好的。七夕节和牛郎织女传说,它不仅在中国历史发展当中,张扬了一种不畏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否定门阀制度这样的一种思想。

【解说】乞巧文化表现出来的历史进步性,在东西文化交流中也起到很大作用。赵逵夫说,中国传统七夕节与西方情人节的内涵、传统习俗并无关系。牛郎织女故事在从中国传播到亚洲其他国家时,也带上了当地风格。

【同期】甘肃省先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赵逵夫

乞巧文化和整个的中国文化,都对汉语文化圈影响很大,像牛郎织女传说,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当中,它就带上当地的风格了,比如说,牛郎和织女在椰子树下谈恋爱,至于传到海外的情况(各有不同),你像福建这一带,有些人就到海外去创业,后来就到(日本)生活了,她们乞巧的歌往往和日本的一些民歌的形式就结合起来了,这个是很自然的事情。像日本有关七夕节的诗,我们初步统计了一下,也有三千多首。

【解说】如今,女性“乞巧”的愿望不再限于“柴米油盐”。随着时代变化,她们更多的愿望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在陇南,有不少女子深受“巧娘娘”的影响,化身“巧嫂”“巧妹”“巧女”,涌入田间地头、扶贫车间、电商直播间,为旁人树立积极生活的榜样,传递“巧”的内涵。

相关产品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