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镌刻在每一位玉壶游子的心上。
玉壶为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辖镇,是全国著名侨乡。自1905年第一位玉壶籍华侨胡国恒走出国门,百余年间,玉壶人的足迹遍及世界。现在,全镇有6.8万余人侨居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身远乎,心存故土。玉壶的山水风物、发展建设始终牵动着海外乡亲的心。在玉壶,侨胞捐建的学校、道路、桥梁比比皆是,数额巨大的侨汇业务吸引众多银行入驻镇上。侨购文化步行街、侨家大院、侨爱同心乐园……在大街小巷移步易景间,侨元素琳琅满目,新侨韵扑面而来。
近年来,以建成“侨韵玉壶·国际慢城”为目标,玉壶镇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现在,不仅回乡“看看”的玉壶乡亲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络绎不绝。
走,且随本报记者的脚步,共赴玉壶,一同踏进百年侨乡的灿烂秋色里,共品一座国际慢城的静好岁月。
换新颜 山清水秀慢生活
从文成县城出发,在山间公路上驱车半小时左右,从车窗望去,山脚下一片密集的建筑,在绿树的掩映中隐约可见。随行的当地朋友提醒:那就是玉壶镇了!
几分钟后,车子在一座宽阔干净的跨溪大桥旁停了下来。桥头的黑色欧式拱门上,“侨韵玉壶·国际慢城”8个大字和橘色的蜗牛标识相映成趣。11月的阳光正好。身旁,十几位老人或立或坐,围观一盘杀得正酣的象棋对弈。
站在玉泉溪畔,四下望去,壶山环抱,草木繁茂。堤上,两岸民居,中西合璧,素雅整洁;桥下,浅溪淙淙,碎石堆积,野趣漫生;水边,一头黄牛,几只白鹭,共浴秋光。
在玉壶走走停停,脚步会不知不觉慢下来,心情会自然而然舒展开。“国际慢城”果然名不虚传。2016年5月10日,玉壶被意大利国际慢城联盟总部正式认定为“侨韵”国际慢城,成为中国第五个国际慢城。
穿行街巷,一尘不染的街道两边,欧式装修风格的小楼鳞次栉比。这哪里是一个蜷缩在山窝窝里的乡镇?倒像是一个欧洲小镇。
“在海外打拼半辈子,回乡养老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看绿水青山,呼吸新鲜空气,享受慢节奏的生活。”在侨购文化步行街,68岁的旅荷华侨胡允革和74岁的旅法华侨洪才虎,向记者聊起了他们这几年的退休生活和家乡变化。
“10年前,玉泉溪水质污染严重,垃圾随意堆放,镇上不好看也不好闻。”两位老侨都感叹,“这两年,玉壶大变样了。”
大变样背后是大整治。据玉壶镇党委书记王荣华介绍,近年来,玉壶镇高标准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围绕“一溪两岸两入口、三街三桥多节点”有序推进。整治过程中,充分融入“侨乡”和“慢城”两大文化元素,兼顾了“面子”和“里子”。2019年1月,玉壶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获得浙江省样板镇殊荣。
“小巷大街喜换了新颜,如风少年如今颐养天年。”婉转深情的《侨乡情》,是玉壶人自己谱写吟唱的歌曲,唱出了家乡的变迁,也唱出了心中的喜悦。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玉壶的自然禀赋。它是把玉壶人逼到海外谋生的最初动力,也是玉壶人魂牵梦绕的诗意故里。新时代,山青了,水绿了,玉壶人的乡愁更浓了。
忙创业 家乡遍地好机会
在村子里开西餐厅(“洋家乐”)是件稀罕事儿。但在玉壶镇的很多村子里,“洋家乐”开得正俏。
“以前经常来这儿吃本地菜,有时也让老板做几道西餐尝尝。”时近中午,记者在欧耶酒吧餐厅门外,偶遇了刚从吉布提回乡的华侨周光腾一家7口。这家餐厅老板周友近是意大利归侨,红火的生意让他经常很忙碌,“人最多的时候,要做十几桌菜。”
到玉壶镇垟头村,当地朋友极力推荐一家“洋家乐”,“西班牙餐和意大利餐很正宗。”老板罗小杰曾旅居海外25年。2017年10月,他回到玉壶,在自家的两层小楼里,开了个西餐厅,因精湛的厨艺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也成为玉壶归侨成功创业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回乡创业的玉壶归侨明显多了。“90后”的“侨二代”两兄弟回乡开石雕工作室,也上了报纸和电视。2005年,15岁的胡慧溪和13岁的胡植柱被父母接到意大利读书。2012年,兄弟俩决定一起回国发展。
“中国发展这么快,机会肯定多。”健谈的胡植柱兴高采烈地讲起了回国后的创业经历,“玉壶第一位华侨胡国恒,把石雕贩卖到欧洲。这让我们想到,把沉寂了几十年的玉壶石雕工艺重新唤醒。”
从远赴异乡拜师学艺到6年清苦的学徒生活,从获得各类石雕工艺比赛大奖到举办“石光流彩——大师回归故里展”石雕展览,从成为非遗“温州石雕”代表性传承人到成为浙江省玉石雕刻师……兄弟俩一步一个脚印,为创业做足了功课,夯实了根基。今年,胡植柱石雕工作室正式开门迎客。
“为了让石雕艺术品能走进更多百姓家,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文创方案,相信市场前景会很好。”胡植柱信心满满地说。
为鼓励和推动玉壶籍华侨华人回乡创业,玉壶镇近期研究出台了《玉壶国际化旅游休闲街区扶持奖励办法》,并规划了“双定三减”经营区。进口商店“扎堆”的侨购文化步行街,也是海外人才创新示范街。“数据代跑,推进登记全程‘0’跑路”“全程追踪指导、承诺优先办理”……各个店铺门外的墙壁上,“企业开办1日结”政策告示清晰醒目。
“办理企业营业执照,一个下午就搞定了。”胡植柱深有感触地说,“‘只跑一次’政策让创业的效率大大提高。”
树新风 移风易俗助发展
跨溪大桥边上,有一处高大宏伟的欧式建筑引人注目。它是龙背文化礼堂,也称侨家大院。
在龙背文化礼堂三楼,一个名为“壶山今古”的历史展览引人驻足。“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心中有家不忘根”,展览共有5个章节。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一段段详实的文字介绍,不仅脉络清楚地展现了玉壶镇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光辉历史和发展现状,也将慢慢沉淀为海内外玉壶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这样的文化礼堂不止一个。在玉壶镇垟头村,一入村,人们便先看到中央港文化礼堂和侨团风尚馆。
“移风易俗促文明,侨风慢韵筑和谐”,侨团风尚馆墙壁上的一句话引起了本报记者的注意。当地朋友感慨,“这两年,玉壶的婚丧嫁娶仪式大大简化,铺张奢靡之风大为改观。”
在此过程中,玉壶籍的众多海外侨领发挥了积极带头作用。意大利中国总商会会长陈正溪是玉壶人,他表示,“华侨华人在海外打拼很不容易,倡导节俭办事,也为乡亲们卸下一些负担。”
去陋习、树新风,玉壶镇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垟头村村口,紫、黄、蓝、绿四色 “大相框”依次排列,胡氏、吴氏、蒋氏、周氏四族族训和玉壶侨界文明公约被放大悬挂其中。路过时,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看上几眼。文化的涓流,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入眼入心,润物无声。
这两年,胡允革退休闲居乡里,但却一点也不清闲。他正全身心地扑在玉壶镇华侨历史陈列馆新馆的建设上,“要把玉壶百年的华侨史好好记录保存下来,代代传承,这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
未来,玉壶镇将打好“侨牌”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王荣华表示,要做好三个“借力”。一是借力侨史。深挖侨乡历史文化,为侨乡经济打上文化烙印,提高玉壶的城镇辨识度;二是借力侨智。广开言路,充分吸纳华侨乡贤对于乡村振兴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借力侨资。吸引侨企回归创业,培育发展“侨业态”,以产业振兴激活乡村振兴。(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