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为侨服务纳入网格化管理、建立困难归侨侨眷数据库、加强对归侨侨眷老人志愿服务、依法维护侨界群众权益……近年来,多地侨务部门多措并举,帮助解决侨界群众的急难愁盼,做深做实为侨服务,侨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为侨服务融入网格化管理
“最近天气真好,总想着出去逛逛,可惜孩子都在加拿大。我年纪大了,有时候自己出去也不方便。”不久前,家住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华油社区74岁的侨眷刘自富无意间的一句话,让社区网格员记在了心里。
华油社区党委书记高颖和社区工作人员经过调查发现,社区归侨侨眷以中老年人为主,子女多在国外,一些老人外出活动不便。为了帮助老人实现心愿,华油社区为22名归侨侨眷组织了一次集中游览活动。
侨界群众中老年人占比高,如何提供个性化服务?沧州市新华区采取的办法是将为侨服务纳入网格化管理。全区建立网格40个,选出为侨服务网格员70人。网格员不仅要对辖区侨界群众等开展调查摸底,建立信息数据库,还要针对侨界群众开展针对性服务,解决生活需求和难题。
新华区熙园社区网格员刘炳森专职为辖区内侨界群众服务。“我们社区划分成7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一名负责侨界群众工作的网格员。”他说,针对社区老龄侨眷、失孤侨胞等群体,网格员提供送餐、简易体检、修理家电、配送药品等服务。为了更好了解侨界群众诉求,当地还借助“136民意快递”小程序,收集侨胞侨眷想办理的事项。
“我们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希望把为侨服务的真心真情,融入到有温度的网格里,将温暖送到侨界群众的心坎上。”沧州市新华区侨联主席韩占彪说。
作为基层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网格化管理中如何积极发挥“侨力量”,对基层侨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些地方探索“网格+侨”模式。在广东省开平市,当地在475个网格的基础上,通过侨团群、同乡会等载体,同步建立“侨网格”,每个网格安排1名兼职侨务联络员。“作为侨胞,我很开心能为社区服务。”归国华侨陈碧秀是侨园社区的一名兼职侨务联络员。因为热心公益事业,她从美国回到家乡后就加入志愿组织,还在社区成立了志愿服务站。在她的带动下,许多侨胞侨眷“走进”网格,积极参与社区议事协商、民生服务保障、困难结对帮扶、公益慈善活动等工作。
一些地方推动基层多元共建、协同共治。在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当地探索建立“网络大数据+基层侨务工作者+网格员+志愿服务”的四方融合模式,精准了解侨界群众诉求。
强化侨界助困帮扶
“归侨郑先生,1939年1月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年迈多病,腿脚不便,妻子有病在身,目前在排队等候廉租房……”在整理全区困难归侨侨眷调查摸底统计情况时,一名归侨的信息引起了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侨联副主席王昌泽的注意。经过走访了解得知,郑先生及其妻子多次患病就医,所租住房屋和子女距离较远。为便于其儿子照顾两个老人生活起居及方便就医,当地侨务部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多开放就近的房源,最终实现了其就近安置的愿望,并将其纳入《开展帮扶贫困归侨的实施方案》予以资金补助,为其妻子申请了重大疾病补助。
为更好帮扶侨界困难群众,集美区自2015年起在福建省率先设立帮扶困难归侨侨眷基金。集美区侨联制定了《开展帮扶贫困归侨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组织领导、帮扶对象、帮扶措施和方法等,有效扩大了护侨助侨的覆盖面和规范性。
“我们积极为困难归侨侨眷排忧解难,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侨界困难群众中去。”王昌泽说,侨务部门通过实施重大疾病补助,纳入社会救助“绿洲计划”,协助归侨侨眷申请高龄老人津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助、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补助等。在节假日期间,工作人员还会集中走访慰问老归侨和特困归侨侨眷。
北京市开展“特困救助”“结对帮扶”“医疗公益”等专项行动,为侨界特殊群体分类制定帮扶措施;浙江省温州市打造侨胞捐资捐助平台;福建省宁德市将慈善事业与为侨服务相结合……一系列务实而暖心的举措,让侨界困难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加大法治护侨力度
“鼓励捐赠人与受赠人签订书面捐赠协议,对捐赠财产的种类、质量、数量、用途和相关权利义务等事项作出约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背捐赠人的捐赠意愿或者捐赠协议,擅自改变捐赠财产的用途;确需改变用途的,应当事先征得捐赠人同意”……近日,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修订后的《广东省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管理条例》。该条例自9月1日起施行,将为广东省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近年来,多地通过立法修法,加大法治护侨力度。广东、福建、上海、浙江等多个省份颁布实施华侨权益保护条例。如福建施行的《福建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首次明确了华侨在人大选举、列席全省两会等方面的政治权益,可以享受省内户籍子女同等义务教育待遇等权益;《浙江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明确了华侨权益遵循平等保护的原则,在华侨的政治权利、投资保护、子女教育、房屋土地、金融和捐赠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国福认为,华侨华人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其权益有赖于专门性法律支撑。各地出台华侨权益保护条例,确保华侨权益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利于对华侨权益进行全面及时充分保护。
除了立法护侨,各地还积极探索“法侨合作”“检侨合作”等各具特色的维护侨益工作模式。
近日,侨胞方先生将一面锦旗送到广东省中山市新侨服务中心,以感谢中山市侨联人民调解委员会帮助其成功调解一起租赁纠纷。原来,方先生返乡投资后,因不熟悉当地政策法规和商业环境,卷入租赁纠纷,他随后向当地侨联求助。工作人员迅速联系多方人士,获取与该纠纷相关的信息,同时组织调解员、市侨联法顾委律师等与当事人面对面调解,最终推动纠纷顺利解决。“感谢大家耐心的调解和专业服务,让我感受到侨联的温暖。”方先生说。
浙江省温州市通过加强涉侨多元解纷平台数字化建设,助力多元解纷工作;广西、海南等地聘请在侨界有威望的侨领和乡贤担任调解员或司法联络员;安徽省建立“一带一路”律师服务团,参与海外涉侨纠纷的调解工作……这些实践为侨界群众提供了更加精准化、精细化的司法服务,维护侨益成效显著提升。
“这些年,我们切身感受到中国各地在保障侨胞权益方面所做的努力,有了法律‘护航’,侨界群众的工作生活更有保障了。”几内亚比绍侨胞陈军青说。(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 彭训文 史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