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鲜明阶级属性的思想文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首先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的基本作用在于维护执政的合理性合法性。优秀传统文化自身所包含的道德观念、爱国情怀等在长久历史发展中为各族人民所接受,并深深扎根于观念思想之中,以至有的相约成俗,并为坚守。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意识形态建设,必然增强和加深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的意识形态内容的理解,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够进一步激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梦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和重要组成部分。小康和大同社会成为历代中国人奋斗不止的目标。在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后,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进行富起来的探索实践。党的十八大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又确立了新时代“三步走”的战略。显然,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始终激励着全体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奋斗。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意识形态建设,还能够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人民的爱国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所在,始终贯穿于中国的历朝历代。历代士人都有天下胸怀,并将其视为己任。如宋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显然,这些自古以来的家国情怀观念纳入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之后,必然会引导社会成员自觉地增强爱国意识,将爱国视为己任,并为此不断地付诸实践,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来源:求是网 作者:尹传政,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山东省委党校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