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杜尚别5月17日电 题:为什么说中亚首家鲁班工坊推进中塔文明互鉴?
——专访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校长达夫拉特佐达
中新社记者 张硕
被后世尊为“中国工匠祖师”的鲁班,是中国工匠文化、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符号之一。近年来,以鲁班命名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平台——鲁班工坊,在世界范围内为人所熟知,成为研学职业技能、分享职教经验、开展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
作为中亚地区首家鲁班工坊,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的建设引发外界关注。鲁班工坊塔方负责人、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校长达夫拉特佐达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介绍工坊在中塔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背景下两国开展的文明互鉴。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中亚地区首家鲁班工坊,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的建设过程如何,设置了哪些目标?
达夫拉特佐达:2021年7月,时任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与塔外长穆赫里丁会面时首次宣布,将在塔吉克斯坦建设中亚地区首家鲁班工坊,由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与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完成。2022年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时表示,将加快在塔建成中亚首家鲁班工坊。同年5月,工坊开工仪式在塔举行;经过80多天的施工建设,工坊场馆落成;11月,工坊举行启运仪式。
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建筑面积1138平方米,以城市热能应用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作为合作共建专业,并建有绿色能源实训中心、智能测绘实训中心两个教学区域。工坊以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塔教师为教学主体,对塔青年进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得益于鲁班工坊,塔技术大学的师生可以接触到现代仪器设备,其中大部分在中亚地区为首次使用。
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的启运将助力本国大学科研开发,也让本国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同时,工坊将成为本国领先的科技、经济及多领域人才培训中心。
中新社记者:您是怎样了解到鲁班的,如何看待其背后的文化和精神阐释?
达夫拉特佐达:鲁班是中国2500年前一位杰出的工匠和发明家,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作为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项目负责人,我对鲁班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鲁班”不只是个简单的名字,而是精湛高超的技术技能、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的代表。在他的身上集聚着积极进取、授业解惑、勇于创新等精神,在当下仍有重要启示。
这位中国古代的杰出工匠,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为人熟知。如今,“鲁班”已走进杜尚别,希望鲁班精神继续在这里传承。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塔吉克斯坦青年通过鲁班工坊能学到什么,通过这一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品牌,两国文明可以进行哪些交流与互鉴?
达夫拉特佐达:塔中是全面战略伙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取得快速发展。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作为中亚首家鲁班工坊,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赋予了更多新内涵。
近年来,塔中在文化领域保持良好互动,双方特别重视扩大该领域合作,两国互办文化日,推动文化艺术机构建立直接联系;塔中科学界、文化界人士以及民间外交会议的定期举行,也为两国进一步相互理解和信任提供了契机与空间。
教育在两国文化合作中占有很大比重。在这方面,双方签署教育合作协议,发挥教育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的建设,为塔落实2020年提出的“自然科学、精密科学与数学二十年”国家发展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发展动力,也为本国开展精确科学领域研究与教育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我们在与中国同事的工作相处中,收获了丰富的合作经验和积极肯定的友好情感。塔中师生友好相处共学共研,不仅帮助塔青年提高技能水平,也增进了彼此认同与友谊。
鲁班工坊如今已成为两国增进了解、相互尊重和伙伴关系的典范。通过鲁班工坊,双方共同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可以自信地说,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将把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建设成为领先的技能人才培养中心。
中新社记者: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两国在人文交流和职业教育领域有哪些新合作?
达夫拉特佐达:作为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为塔吉克斯坦的国家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塔方作为首批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愿在双方共同努力下,继续打造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
此外,塔吉克斯坦与中国同为丝绸之路文明古国,将共同致力于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深化人文交流。塔方也愿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在文化领域的合作,扩大教育科研机构友好交往。
我想指出,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教育合作潜力巨大,双方高等教育机构已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合作,这将进一步强化两国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效衔接。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鲁班工坊,为本国青年开展全方位的培训课程,并计划为当地道路基建、工业、能源等领域从业人员举办高级培训班,进行实践培养。
【受访者简介】
达夫拉特佐达,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校长,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教授。达夫拉特佐达对塔吉克斯坦教育和科学发展以及本国人才的教育培养做出重要贡献。著有4部专著及80多篇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