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能力“杠杠的”。但到底有多强、在国际上地位怎么样呢?最近,西班牙著名智库——埃尔卡诺皇家研究院其网站上发了一篇文章,就分析了这个问题。
文章引用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给出了全球最重要的100个创新城市群的排名。中国有18个入选,仅次于美国的26个。其中,按照排名先后顺序,长三角有上海(第11位)、南京(第25位)、杭州(第30位)、苏州(第81位)、合肥(第90位)5个城市群入选。
这是一份怎么样的报告?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到底强在哪里?
专利与论文见高下
这次发文章的机构及其引用的报告,大有来头。
埃尔卡诺皇家研究院,这是西班牙一个类似美国兰德公司的战略研究机构,以西班牙人埃尔卡诺——就是那个接替麦哲伦完成首次环球航行的人——命名,非常关注全球化,每年会发布包含经济、军事、科技、社会和文化等14个指标的“全球影响力埃尔卡诺指数”,对50多个国家进行综合性研究分析。
这个机构对中国也非常重视和了解。一搜网页,就可以发现他们在近年来已陆续发布《西中科技合作》研究报告、《2018年埃尔卡诺皇家研究所中西关系报告》等。
“全球创新指数”诞生于2007年,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共同创立,每年发一份报告,衡量全球120多个经济体在创新能力的表现。
中国表现怎么样呢?非常不错。《2019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位于第14位,是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唯一进入前30名的国家。
城市群创新哪家强?这份报告专门有一章:世界最大科技创新群体的鉴定与排名。鉴定的依据主要有两部分:拥有国际专利申请的发明家,以及在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作者这两个群体所在的城市。简单来说,就是统计每个城市群在这两个领域有产出的“科技大咖”。
当然,产出也不是啥都算数。前者限于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专利合作条约下的专利申请(patent filings under WIPO’s 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后者限于著名出版商科睿唯安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网络版(the Web of Science’s SCI Expanded)。这都是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可靠性、权威性。相信很多读者都知道PCT、SCI这两个缩写的分量。
那么,长三角的5个城市群凭什么入选呢?凭这串“数字”——
根据报告表单,上海城市群共有国际专利申请8736项,占所有国际专利申请总量的0.87%;共发表论文114395篇,占所有论文总量的1.36%。相应的数字,南京是1440、0.14%,75749、0.90%。杭州是3773、0.38%,44950、0.54%。苏州是2119、0.21%,13692、0.16%。合肥是350,0.04%;26560,0.32%。
看出来了吧,5个城市群都很厉害,而且各有特色。
上海专利、论文数都很高,表现出其在国际化、创新力方面“龙头老大”的绝对实力。
南京的专利排在倒数第二,但论文数仅次于上海,这是其在高校、科研机构方面的优势。南京不仅有20多所高校,还有很多“外援”。据相关报道,2018年底,有182家新型研发机构落户南京,其人才团队来自清华、北大等32所国内高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12所海外高校,以及中科院17家院所等科研机构。
曾经被网友怒赞是“宇宙中心”的杭州呢?论文数排在第三,但国际专利数仅次于上海。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 Yearly Review2019》《浙江省2018年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统计》等,2018年,浙江PCT申请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为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38件)、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81件)、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45件)。企业是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最大主体。这一方面显示了海康威视、舜宇集团两家企业的实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浙江PCT专利申请有待进一步发力的问题。
投入,还是投入
有研究者指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策源力,创新能力是当今世界主要城市群的发展引擎。
在怎么提升创新能力上,各地目前的“招法”几乎是一致的:出台各种政策“组合拳”。更直白地说,就是招人、“砸钱”。
这方面有国家层面的“大招”。目前,我国已批复建设的有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别是2016年批复的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7年批复的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长三角城市群占了两个!
这一平台非常“高大上”。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建有国家级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也会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和研究型大学、一批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一流研究团队。
合肥在这方面就很出挑。这个曾经的江淮小城,现有9个已经建成和计划建立的国家大科学装置,领跑全国;4个国家级实验室、1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数量仅次于北京;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9.5件……
在智能语音、太阳能光伏、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方面,“合肥智造”层出不穷。在合肥科学岛,被称为“人造太阳”的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实现1亿度等离子体运行,取得国际核聚变重大突破。2018年12月,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合肥诞生,量子通信研究水平国际领先。
有政策和基础设施群,还得有经费投入。根据上海市科学研究所发布的《2019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10-2017年,长三角区域研发经费投入显著提升,研发经费增速普遍高于GDP增速。2017年长三角地区总体R&D投入强度为2.71%,其中上海研发投入强度为3.93%,江苏、浙江和安徽分别为2.63%、2.45%、2.05%。
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府在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导和引导作用较强。据该报告,长三角地区财政科技拨款占政府支出的比重为4.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6%)。
5个城市群众,赶超最厉害的是苏州,2019年的排名相比2018年提升了19名。当地政府舍得投入起了很大作用。根据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成绩单”,1至9月,苏州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127.2亿元,同比增长3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比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这样的大手笔,成果也很明显。2019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出炉,苏州连续两年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第一;全国首批在上交所上市交易的25只科创板股票中,有3只来自苏州。(来源:天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