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年初,浙江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了杭甬一体化发展。在环杭州湾经济区规划的“三廊四新区”七大平台中,杭甬两地占其四,如何发挥两座城市的特色,实现差异互补,共同发展,紧密关系着湾区经济的未来。
宁波开车1小时到杭州
1996年通车的杭甬高速公路全长145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然而道路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实际车速往往只有约90公里/小时。
2022年以后,这一情况将得到根本性改变——作为国内首条超级高速公路,今年开建的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凭借一身的黑科技,突破性地将时速提升到120公里以上,且支持自动驾驶、边开车边充电等功能,将真正实现杭甬开车一小时即到。
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智慧云控平台,有效提升高速公路运行速度,支撑车路协作式自动驾驶,实现新能源供给设施全覆盖,全面提升行车安全水平,打造成为一条“智能、快速、绿色、安全”的智慧高速公路,成为未来高速公路建设的示范项目。
此外,铁路杭州西站今年动工,亚运会前也将完工;铁路宁波西站相关规划也已呼之欲出。杭州和宁波之间的距离,正在前所未有地变得越来越近。“朝赴西湖,夕返甬江”或将成为更多杭州湾地区白领的常态。
“软硬”结合唱好“双城记”
长久以来,杭州一直是世人眼中的“互联网之城”,去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中,滨江一个区就有四家企业上榜;宁波则以智能制造、港口经济闻名。就在5月29日,《杭州湾新区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18-2025)》正式发布,标志着宁波杭州湾新区吹响了打造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科技革命新坐标的号角。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认为,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杭州跟宁波在工业、制造业上有着明显差别,宁波的工业在于“大”,比如大型机械制造等,上游价格补给表现突出;而杭州的工业更“精”,在细分市场做得更好。尤其在过去的五到十年,杭州努力打造成为以“互联网+”为重头、以信息经济、数字经济为代表的创新前沿地带;而宁波则是以智能制造、智能经济为代表,所以某种程度来说,杭州更多表现为软性经济,宁波则为硬性经济。
杭州和宁波在工业表现上一“精”一“大”、一“软”一“硬”,如何“软硬”结合,唱好“双城记”,这对整个杭州湾经济区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一座古城牵起两大都市
在杭甬两大都市的牵手过程中,还有一座城市不可不提。
地理上位于杭州宁波中间的绍兴,因境内古桥众多而被称为“万桥市”。如今,这座古城自身也将成为连接杭甬的天然桥梁。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杭甬一体化上演的其实是“三城记”而非“双城记”。
从地图上看,此次杭州湾经济区规划的“四大新区”中,绍兴滨海新区与杭州江东新区、宁波前湾新区相距均不过几十公里。绍兴滨海新区的空间布局正式公布——“一轴二带一核四片区”。其中“一轴”指的就是杭绍甬智慧高速。沿着这条交通动脉,滨海新区将形成西连杭州、东接宁波的东西向发展主轴。
作为连接杭甬的桥头堡,未来滨海新区将在整个绍兴的发展中起到独特的作用。没有机场也没有海港,一直是绍兴人心中的一个遗憾。对此绍兴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未来随着滨海新区与杭甬两大新区之间的高速、快速路的打通,萧山机场、宁波舟山港等杭甬的空港海港资源或将能为绍兴所用。
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同样是绍兴引入的重点。近年来,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医院、高校相继来绍兴开展合作,让绍兴人得以享受来自杭州的优质服务。
这样“借力杭甬,发展绍兴”的例子还有不少。早在2016年,诸暨就开始实施“北承南接”战略。2017年开工的诸暨临杭产业园就是该战略的重要产物。去年,诸暨临杭产业园从杭州都市区引进项目65个,投资总额达200余亿元。
杭州、宁波、绍兴……随着浙江省大湾区建设宏伟蓝图的展开,一个携手并进、互补共赢的杭州湾城市群已然清晰可见!(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