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探秘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2018-06-07 19:01:13 
分享:

 

图为刚进新闻中心的两位外国记者正在琢磨如何用手机登录wifi网络。
  本报记者 吴绮敏摄



图为会说话、能行走的机器人吸引了一位外国记者注意力。
  本报记者 吴绮敏摄

伴随着智能机器人一声“你好”问候,中外记者走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机器人既能在硕大的场馆中移动,也能陪人聊天。记者们很快围住它,问一些诸如“青岛天气如何”“电梯在哪里”之类的问题,机器人的回答都非常准确。

■ 可为3000名记者提供服务

开放当天,许多媒体记者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箱,背着包进入新闻中心,为报道即将召开的上合峰会做准备。新闻中心设立取证中心、咨询台、公共工作区、新闻发布厅、会议采访、通信保障等29个工作小组,为前来采访的境内外注册记者提供采访、通信、交通、医疗和安全等全方位保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记者韩鹏5日便来到青岛,为上合峰会的召开做预热报道。青岛的海鲜、啤酒以及青岛港等,都是他关心的话题。6日一早,面带笑容、一身正装的韩鹏来到新闻中心,这一幕被定格在了新华社记者的镜头中。

走进能容纳数百名记者的工位的公共工作区,眼前几块硕大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着青岛文化主题的宣传片。按惯例,峰会开始后,这里将直播各国领导人抵达青岛的场景以及峰会现场的镜头。

据新闻中心副总指挥侯晓东介绍,新闻中心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作为主场馆,媒体工作区域可使用面积为1.05万平方米,可为3000名注册记者提供完善服务;场馆运行保障区域可使用面积为4600平方米,可供3000余人的保障团队轮流值守办公。160平方米的人民日报社全媒体报道中心位于新闻中心一楼的中央位置。为报道本次峰会盛况,人民日报社共派出74名记者。

■ 体现科技与环保理念

地处海边的新闻中心用蓝白相间的主题色,搭建出了非常清新的空间。据了解,新闻中心的所有隔断都使用了节能低碳绿色环保材料。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处处体现着节俭、环保、创新、科技、特色的理念。”侯晓东说,新闻中心没有新建场地,而是设在了独具特色的海尔全球创新模式研究中心。

在科技与创新方面,新闻中心的通信建设按照百兆桌面、千兆汇聚、万兆上联的网络设计,应用大数据、智能化科技管控系统确保有线、无线网络安全、稳定、高速。广电设备、信号源均采用双备份,故障发生时可瞬间切换至备份设备。

在时间方面,随着峰会召开,新闻中心运营时间也相应加长。6月6日和7日为8时至20时,6月8日为8时至22时,6月9日和10日为5时至24时,6月11日为8时至18时。

■ 展现当地文化与特色

“我参加过很多大型会议报道,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新闻中心独具亮点。”韩鹏告诉本报记者。作为英语频道记者,他最直观的感受是,以当地大学生为主体组成的志愿者们大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新闻中心前台的几位志愿者还能用俄语与俄罗斯记者沟通。

《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北京分社社长卡斯巴申·安德烈6日早早来到了新闻中心。他关心的话题除了上合峰会,还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即将对中国进行的国事访问。

除了为记者们的工作提供便利之外,新闻中心还设置了许多民俗展示项目。记者看到,一位可以一分钟内剪出人侧脸轮廓的剪纸艺人在现场展示才艺,中外记者们纷纷前去体验。

新闻中心在一楼还单独设置了一个中式小花园,供记者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登上二楼,记者们可以眺望青岛市区风景和不远处的海。到了夜里,这里会提供各种口味的青岛啤酒,供各国媒体记者体验这座城市广为人知的特色。

(本报记者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6月07日   第 02 版)


相关Home news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