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强记者会首秀 回答哪些核心关注?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23-03-13 13:53:06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经济工作是重中之重。3月13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强的首次记者会。
“乘风破浪,未来可期”,这是李强总理对于中国未来经济走向的总结,他充满信心。李强总理指出,新一届政府的工作就是要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施工图,与全国人民一道,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施工图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
李强总理在答记者问中,金句连连, 提到“政府工作就是要贴近老百姓实际感受”“相比GDP老百姓更在乎身边具体事”“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等等。
关于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李强总理回答记者问称,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现在定在5%左右,这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后确定的。当然,现在经济总量大了,总量已经过了120万亿,而且现在新的挑战也不少。在这种高基数上,要达到5%左右的增长目标,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倍加努力。
关于如何实现预定目标,李强总理指出,需要打好系列组合拳:宏观政策组合拳;扩大需求组合拳;改革创新组合拳;防范化解风险组合拳。
关于民生关切,李强总理指出,相比GDP老百姓更在乎身边具体事。他表示,客观地说,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牢GDP增加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更关心的一定是自己身边的具体事,像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等,政府工作要贴近老百姓实际感受,要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关于集中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李强总理回答记者问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任何一个总量指标,分摊到14亿多的人口基数上,人均水平都比较有限。他表示,现在的发展更多地只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他进一步指出,下一步需要更加重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特别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总的来说,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关于民营经济,李强总理回答称,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他表示,去年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不正确议论、言论,使一些企业家心存忧虑,其实在发展民营经济这个问题上,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一直是十分明确的。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此作了强调。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
关于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李强总理表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还是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关于人才建设,李强总理表示,中国现在适合劳动年龄人口已经有近9亿人,每年新增劳动力是1500万人,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一个巨大优势或者说显著优势。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经超过2.4亿,每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14年。因此,可以说中国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逐步形成,发展的动力依旧强劲。
对于香港、澳门的作用和地位,李强总理回答称,有祖国作后盾,香港、澳门的作用和地位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关于在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李强总理表示,两岸同胞是一家人,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将在一个中国和“九二共识”原则下,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欢迎更多台企台商来大陆,不仅让他们来得了,也要融得进,有更好的发展。早日实现两岸正常往来、恢复常态化交流,是共同期盼,也需要共同努力。
关于粮食安排,李强总理指出,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国家已经连续八年年粮食产量超过1.3万亿斤,总体上看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下一步,会抓住两个要害:第一是耕地,第二是种子。不断地提高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
“我特别想跟农民朋友说句话,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只会增加不会减少,鼓励大家多种粮,一定要确保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我们自己手中。”他在会上说道。
回应中美脱钩论调,李强总理谈到,中美两国“脱钩”的论调有时候还比较热,但不知到底有多少人在这种炒作中真正受益。中美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从对方的发展当中受益。中美可以合作,中美应该合作,中美合作大有可为,围堵打压对谁都没有好处。
关于就业问题,李强总理提到,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靠发展经济。具体工作中,将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加大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1158万,从就业看,有一定压力,但从发展看,注入的是蓬勃的活力。将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年轻人通过劳动和奋斗,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于人口问题,李强总理表示,中国人口增长由正转负,有人担心人口红利会不会就此消失,但在他看来,并没那么简单。他认为,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中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万,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更重要的是,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可以说,中国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他也指出,对人口增减可能带来的问题还要作深入的分析研判,积极应对。
谈及今天李强总理答记者问,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提到,李强总理在今年记者会中,多次提及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去年中央工作会议重点提及的方向。虽然当前经济面临的难题和困难不少,但中国的经济体量与结构依然具有相当的韧性,宏观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依然有较大的施策空间,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国仍有十足的把握。
“下一步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打好宏观政策、内需外需、改革创新、防范化解风险的组合拳,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向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大的进步。”他说。
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师、董事总经理李求索表示,今天李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在经济和金融层面继续释放相对积极的信号,针对新一届政府的工作重点的提问,总理明确回应“一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是集中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三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同时针对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应对措施,总理回应“要打好四套组合拳,并且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充满信心,强调中国具备较多优势,包括”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发展基础厚实,更重要的是制度优势显著。
从总理答记者问的表述来看,李求索认为,会议释放的信号有将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记者注意到,就在13日上午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此次闭幕会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可以看到,从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23政府工作报告》,再到李强总理记者会最新发言,无不展现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与决心。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的团队此前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5%上调至5.7%。他认为,经济增长将持续下去,这得益于务实亲商政策的回归,所带来的持续商业正常化及随之而来的更广泛的就业增长。“我们认为,全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7%,高于市场一致预期。我们仍然坚信中国经济会出现强劲复苏,使经济恢复到后疫情时代的潜在增长水平。”
谈及今年两会释放的积极信号,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资本市场研究室研究员尹中立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向市场实际传递出财政扩张的信号,货币政策的宽松环境会持续。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中国目前经济金融亮点是社融存量增速回升明显,结构上居民贷款继14个月同比负增之后首次转正,其他关注度较高的企业中长贷连续第7个月同比多增、金融数据和经济数据转暖企稳明显。 对股市而言,资金利率未来一段时间预计维持稳定,今年的经济复苏强度决定市场主线。
“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政策是2023年政策亮点。”李湛说道。
当前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但不可否认,我国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展望未来,我国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
尹中立表示,从历史经验来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最直接,今年两会确定财政赤字为3%,相较去年2.8%有0.2%的提升。从前2个月的金融数据看,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幅创6年新高,达到12.9%。此外房地产市场的触底回升,有利于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资产价格稳定向好趋势的确立。
邢自强受访时表示,通过适度的财政宽松和定向的货币工具(如准财政措施和再贷款)支持公共资本支出和制造业贷款,将是最可能的政策取向。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在采访时告诉记者,在外需拉动有较大不确定的背景下,内需成色决定了今年经济的复苏成色。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师、董事总经理李求索认为,伴随政策环境和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及落实,相应支持领域有望带来较高关注并提振市场信心。(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