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2月28日电(记者 韩星童)从第五波疫情的惨痛教训里总结经验后,香港将抗疫目标转向更实际及明确的“减重症、减死亡”方向上来,并推高疫苗接种率,建立起免疫屏障,保护“一老一幼”,迈上了一条科学精准抗疫之路,在社会复常与防疫之间取得平衡。
香港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上任首日发表网志,他提出上任后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精准防控措施,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效果。他表示,尽管抗疫之路仍然充满挑战,特区政府会竭尽所能抗击疫情,打胜这场疫战。
回顾2022年,香港抗疫工作历经挑战。年初香港第五波疫情暴发,安老院舍首当其冲,呈几何式增长的入院病人,令公营医疗系统受压严重,几乎面临崩溃。
在此关键时刻,作为香港的坚强后盾,国家及时伸出援手。来自内地的抗疫物资和民生货物源源不断输入香港。中央先后派出多支援港抗疫医疗队及抗疫专家来港协助抗疫。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中央援建的6个方舱医院全部竣工并投入服务,共提供约2万张隔离床位。此外,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和香港竹篙湾社区隔离设施先后竣工,为香港抗疫再添助力。
香港特区政府听取中央援港专家的意见,建立起五层分流措施,根据病人年龄、病情、是否有自理能力等,将他们分流至不同类型的医院和社区隔离设施。有条件的轻症者则获允许居家隔离,医护人员则以视像形式问诊,并安排派送新冠口服药。
“这一安排大大纾缓了医疗系统受压的情况,也缩短了病人的病程,减少他们转为重症的可能性。”香港特区政府专家顾问、香港中文大学呼吸系统讲座教授许树昌说。这一分层分流架构协助香港扛过了最艰难的抗疫时期,且沿用至今,在下半年确诊数字几度冲破万宗时,仍起着缓冲作用,令公营医疗系统运作始终尚有一定的空间。
4月下旬以来,随着疫情缓和,香港入境检疫要求及社交距离措施数度“松绑”,却未见疫情大暴发。追根究底,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病毒学家金冬雁认为这归功于免疫屏障的建立,一方面来自民众自然感染获得的抗体,另一方面则离不开特区政府多管齐下推高疫苗接种率。
为尽快建立免疫屏障,特区政府发起了“全城起动 快打疫苗”的新冠疫苗接种计划,以“疫苗通行证”等方式鼓励和推动市民接种疫苗,针对长者和幼童,特区政府还推出了各种便利措施,以提高“一老一幼”的疫苗接种率。截至12月27日,香港新冠疫苗接种总剂次达2026万,已接种第一针、第二针和第三针的人口分别达到690.7万(94.6%)、678.6万(93.0%)和578.8万(83.1%)。
国家卫健委12月26日晚间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特区政府立即行动起来,双轨并行推进香港与内地的“通关”筹备工作。
为应对“通关”后的疫情走势,香港医院管理局(医管局)已尽其所能做好准备,医管局行政总裁高拔升透露,这些准备工作包括隔离设施、药物、防护装备等,并就疫情发展拟定预案,相信可应对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