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电 题:中国从三个维度打造更有力医疗体系应对疫情防控新形势
中新社记者 李纯
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优化发热患者就诊流程、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新冠肺炎互联网医疗服务......在中国官方近期印发的多个通知中,“就诊”“治疗”“医疗服务”等内容成为疫情防控工作的主题。
13日在北京市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指出,加强统筹、转变观念,把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
随着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中国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心由“防”转向“治”,这对医疗机构、基层防控、居家治疗都提出了新要求。中国正从这三个维度着手,打造更为有力的医疗体系,以应对疫情防控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医疗机构:聚焦重症救治 兼顾日常就医
为统筹医疗资源的布局与利用,作为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中一项重点内容,中国开出了分级分类管理的“药方”。在此背景下,医疗机构作为新冠救治的“主阵地”,也迎来必要的调整。
一方面,轻症与无症状感染者可居家治疗,定点医院在新冠救治方面的定位也有所改变,将收治重症和有重症风险的病患作为工作重点。
以北京市新冠诊疗定点医院之一的北京地坛医院为例。该医院副院长陈效友本月上旬受访时表示,医疗资源放开后,地坛医院今后将只接收经专家评估后转诊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对医院的重症救治资源也进行了相应强化。
另一方面,民众因其他疾病赴医院就诊时,也可能被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此前的官方发布会上指出,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要优化诊疗流程,同时设立缓冲区域,保证这部分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这就意味着所有医院都可能收治新冠感染者。医疗机构要进一步提升救治水平,原因正如郭燕红所说,“必须要统筹新冠肺炎的医疗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工作”。
基层防控:职责任务转变 建强发热门诊
不仅是医疗机构,基层疫情防控的职责任务也发生相应变化。在15日的官方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提出,基层防疫工作要从早发现、早隔离、重点防感染,向实施分类分级的健康服务和医疗救治转变。
聂春雷表示,基层防控要根据重点人群的不同分类,提供多种方式的健康指导、健康监测、随访,指导抗原检测、对症用药,“重点就是给他们提供医疗方面的服务”。
与此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样面临接诊新冠感染者的情况。随着近期各地发热门诊量增加,有观点认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新冠接诊能力十分重要。
中国官方近期也发文指出,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均要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并对发热诊室的人员资格、设备和药品配置、具备功能等作出了相应要求。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成发热诊室(门诊)1.94万个,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45%。据聂春雷介绍,到2023年3月底,这一数字要达到90%,能够有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热患者的接诊能力。
居家治疗:协同联动机制 巩固重要一环
调整防控措施后,疫情防控更为广阔的“面”在于众多居家治疗的感染者。指导民众做好居家治疗,已然成为当前中国医疗体系应对疫情新形势的重要一环。
如何巩固这“重要一环”?中国正从三方面发力。
一曰指导。官方公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详细指导健康监测、对症用药、抗原自测等各项操作。社区(村)、基层组织协助开展健康教育、就医、购药送药等服务保障,为居家治疗的感染者提供相应的用药、康复指导。
二曰储备。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正千方百计推动企业迅速扩能扩产,加大重点药物市场供给,引导合理有序精准投放,努力缓解买药难问题。总体看,中国新冠治疗药物产能可以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三曰联动。官方发文指出,以网格化布局医联体为载体,完善亚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医联体和医联体外部协作的三级综合医院之间的转诊机制,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连续性。
在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的当下,中国正从医疗机构、基层防控、居家治疗三个维度构建更有力的医疗体系,加快解决民众就医用药问题,应对当前疫情防控新形势、新任务,努力平稳渡过疫情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