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浙江乡村振兴实践登上国际论坛 在松阳见证乡村奇迹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18-04-10 09:00:15 
分享:

1.jpg

松阴溪上的石门圩廊桥。 李慧马 摄

  核心提示:“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的讲话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松阳通过与知名建筑师合作,在乡间打造一个个小体量乡村建筑,激活村民文化自信,建立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黄岩引入规划设计专家,在保护和利用古村落的同时,也调动了人们建设乡村的热情。浙江的实践正是中国众多乡村探路振兴的缩影。

  浙江在线4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聂伟霞 县委报道组 杨卫中 孙志华)半个月来,松阳县樟溪乡兴村党支部书记王卫星一直沉浸在兴奋中。

  他们村里的红糖工坊与其他8个乡村建筑一起,被浙江千人计划专家、建筑师徐甜甜带到德国伊达斯建筑论坛展出。展览从3月16日开始,将一直持续到6月中旬。这个建筑文化领域的国际性平台,从1980年创建至今已举办了超过300名知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的展览,其中包括扎哈、妹岛和世、王澍等。

  展览上,参观者络绎不绝。红糖工坊、大木山茶室、石门圩廊桥、王景纪念馆等建筑图片和影像,讲述了3年多来,建筑师如何与当地政府、村民一起,将当代建筑形式与当地传统文化、生活方式有机结合在一个空间里,以及如何通过这样的载体,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塑造乡村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振兴。

  对王卫星来说,伊达斯建筑论坛着实陌生,但这并不妨碍他的自豪:“我们村站上了国际舞台。”而松阳山水之间的变化,作为中国众多乡村振兴实践的缩影,正引发外界关注。

2.jpg

王景纪念馆。 王子凌 摄

  时代命题:

  让乡村建立自信

  王村,这个松阳望松街道的普通村庄,在一片春光里显得特别美丽。

  春暖花开的时节,村里刚建好的王景纪念馆里,游客络绎不绝。纪念馆外,3支工匠团队正热火朝天地修复已有300多年历史的3座大祠堂。“我们正在打造农旅融合特色村,这些建筑就是亮点。”村党支部书记王水根告诉记者,他们对于未来的自信,正源于县、乡政府一系列推动环境改造、文化振兴、乡村治理的行动。

  位于松阳城郊工业区附近的王村,曾是一个在城市化浪潮中被边缘化的村庄。当时村庄被工厂包围,环境脏乱差,村庄发展停滞不前。“村里没有致富机会,能出去的村民都走了。”王水根说,这些年,看着周边的村庄一天天变样,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风生水起,村民心里却只有干着急。

  此时,松阳老屋拯救、老街活态保护、古村落活化开发以及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等行动正如火如荼开展。县里通过挖掘乡村生态资源、历史文化、传统技艺的价值,激发村干部、村民建设家乡、发展产业的热情。

  去年5月的一天,天下着瓢泼大雨,徐甜甜和她的团队来到了王村。此前,他们已与松阳县合作了3年,帮助新建或改造了大木山茶室、兴村红糖工坊等。

  在缺少自然禀赋、环境差强人意的王村,经过多次交流,徐甜甜的团队终于找到了切入点:曾经给村庄带来荣耀的先祖——翰林学士、《永乐大典》编纂者之一王景。他们当即决定在原有的王村祠堂对面修建王景纪念馆,用于激活王村的文化自信。

  但在起初,这个纪念馆并不被村民看好:“花这么多钱和力气,建一座馆有用吗?”经过一年多建设,今年春节,新落成的王景纪念馆正式开放。混凝土结构与夯土墙围合,17根纪念柱以石雕画辅以简要文字,讲述着翰林学士的生平。镂空书墙和开放式天顶透进自然光线,烘托出馆内的庄严感。

  不少人感叹,这个带着现代和古朴气息的纪念馆,仿佛是“从村里长出来”。“许多人慕名而来,纪念馆最多的一天接待了上千游客。”王水根说,纪念馆聚了人气,也聚了人心,“许多外出村民纷纷归来,看一眼村里的新变化,村干部发动众筹,准备修缮老屋、发展乡村旅游。大家坚信,能够再现村庄曾经的荣耀。”

  利用建筑凝聚人心、增强文化自信,同样是松阳近年来邀请一个个设计师团队改造乡村建筑的初衷。“我们努力以最小介入争取最大效果,根据每个村独有的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开展项目建造,激活民俗文化活动。当这些项目推动乡村发展时,村民们就对家乡有了新的价值判断。”松阳县委书记王峻说。

  而这,也是德国伊达斯建筑论坛的几名策展人对松阳的印象。“当地人对新建筑及其带来的变化非常骄傲。”中国当代建筑研究专家爱德华·克格尔说,“让乡村建立新自信,这是让人们留在农村,甚至吸引离开的人返乡的首要因素。”

3.jpg

大木山茶室。 季叶海 摄

  村庄奇迹:

  建筑带来新动能

  万物生长的4月,樟溪乡兴村的农民,在广袤的土地上栽种下甘蔗苗,也播下了新一年的希望。

  “自从村里建起红糖工坊,一直默默无闻的兴村红糖也声名鹊起,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王卫星告诉记者,此前村里的甘蔗含糖量较高,适合制作红糖,但村民年年种、年年榨,由于缺少销售渠道,产业一直无法上规模,价格也很低廉。近年来,不少甘蔗种植户开始改种效益更高的茶叶,甘蔗地濒临消失,加工作坊也逐渐破败。

  谁也想不到,改变这一切的,又是徐甜甜的一件作品。

  2016年,徐甜甜来到兴村,设计并建造了一座以展示传统生产技艺为内核、现代风貌为外形的红糖工坊。农忙时节,工坊里6个灶台、36口锅同时开锅制作红糖,视线开阔的空间设计,让生产现场如同戏剧表演场景。

  王卫星说,现在不少村民把红糖熬制过程直播到朋友圈,并通过网络平台销售红糖,从工坊产出的红糖,价格已经从每斤8元提高到22元,“去年村里红糖销量达100多吨,甘蔗亩产达到了2万元,种植面积已扩大到了200亩。”

  兴村的“网红”工坊,还带动了品红糖、看非遗展演、游甘蔗园等业态的兴起,樟溪乡不少村民也看准时机,准备回乡种甘蔗、办农家乐。

  “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变化,很多是通过一个个小载体推动实现的。”在徐甜甜看来,红糖工坊正是这样一个载体,通过提炼村庄的历史文化传统,将当代艺术与当地生产生活融合,从而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群山环抱的四都乡平田村,也正发生着这样的变迁。

  两年前,清华大学副教授罗德胤、香港大学建筑系原主任王维仁等一批建筑师来到这里。在他们的手中,村里的老屋被改造成了“山家清供餐厅”、农耕生活馆和艺术家工坊。

  平田村也因此成了一个知名的游学村。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游客走进这个别具品位的山村,在山水之间写生、讲学、住宿。爱笑的姑娘叶大宝回到家乡,成了“云上平田”民宿的负责人,带动越来越多农户学习用自然农法种植农产品。80后青年叶科来到村里,与“云上平田”合作,建立了云缬坊,将茶扎染带进了小山村。

  如今,叶科的云缬坊染织业务拓展到扎染蜡染、传统刺绣、竹编草编、端午香包、发簪女饰、年画年俗、服饰拼布等。他说,今年还想找村里的阿姨做一些手工产品的针线活,找村里的大叔种植板蓝根等植物染料,给村民们带来更多收入。

  毫无疑问,这正是一个个小体量项目给乡村发展带来的新动能。

4.jpg

“松阳故事”展览上参观者络绎不绝。

  松阳故事:

  乡村就是世界

  乡村,关乎人类的未来。

  “38年来,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探讨乡村问题,中国则是踏实地行动。欧洲有些乡村建设热衷‘大动作’,松阳却不是这样。松阳就是通过一个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都能找准村庄和时机,彼此适配。这样的经验应该推广到世界其他地方,为应对全球乡村问题提供可持续性策略。”伊达斯建筑论坛创建者克里斯汀·费哈斯相信,会有更多专业机构主动要求续展。

  第一站柏林之后,“松阳故事”还将在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巴塞尔瑞士建筑博物馆、维也纳奥地利建筑中心等陆续展出。不久之后,国际著名建筑师、学者也将齐聚松阳参加国际论坛。

  乡村振兴实践站上世界舞台的同时,松阴溪畔的故事也正在续写。

  3月29日,第十一届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中最有分量的活动之一——“非遗展览”选择在新落成的石门圩廊桥展出。

  建于1974年6月的石门圩桥,为无筋无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263米,曾经是松阴溪南北的交通要道。但随着2010年12月斋坛连接线建成贯通,大桥便逐渐被废弃。“日积月累、年久失修,没几年,桥就无法通行了,石门圩村也越来越没人气。”斋坛乡人大主席占均强说。

  一年前,石门圩村启动改造。经设计师精巧构思,石桥变成了古朴大方的廊桥,桥上的活动平台,不仅为周边村民提供了理想的聚集场所,也是一个绝佳的观景平台:松阴溪在脚下静静流淌,远处的风景美不胜收。

  “廊桥一下子成了乡村休闲旅游的热门景点,再加上县里新建的茶青交易集散中心、绿道和松阴溪4A级景区,游人、客商来来往往,好不热闹。”村民金晓强说,今年年初,他辞掉了杭州的工作回村开发民宿,“有这样的人流量,做生意想不火都难。”

  一座廊桥,连接松阴溪两岸村庄,也连接起乡村的过去和未来。

  石门圩外,山头村白老酒工坊正在改造;过云山居、柿子红了等民宿,成为国内民宿建造和产业发展的典范;沿坑岭头村、西坑村等村庄,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巧妙地融合,成了知名的“画家村”“艺术村”……今天的松阳,不少村庄和村民认识到:外来新事物正在改变着家乡,伴随着高效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型经济业态开始建立,乡村振兴的画卷已经铺开。

  而王峻希望,通过试点村带动其他村一起发展、唤醒沉睡的乡村资源、激活传统产业复兴、吸引外出创业的青年逐步回归,“松阳最终能走出一条以文化为引领,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经济与社会互融、互促、互补发展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松阳故事”的展览上,欧盟官员、建筑师、学者、学生等参观者不时驻足讨论。山水之间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引发全世界的共鸣。

  伊达斯建筑论坛总监、此次展览主要发起者汉斯·尤尔根·科莫瑞尔认为:“德国和中国在农村问题上存在共性。松阳实践不仅对德国,对欧洲乃至世界都有借鉴意义,能够寻找到‘松阳故事’,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和骄傲。”

5.jpg

兴村的红糖工坊。 DnA建筑事务所供图

  乡野观察

  让乡村拥有
  个性和品位

  一个村,就是一个建筑集群。那依据自然山水延展的村庄格局,那纵横南北、东西的街道,那或硬山、或歇山、或卷棚,变化着的房屋风格,丰富着乡村的建筑模式,也映照出中华民族特有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除了村庄外观,建筑的内部装饰和日常使用的手工制品,也反映出村民的审美情趣,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演进,人们开始更加强调对财富的追求,而忽视了建筑与生活中的审美;现代化带来了技术进步,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生活方式形成冲击;对外开放引进了国外的一些建筑理念和模式,但也影响了传统建材和工艺的传承。当我们走过经济繁荣的城镇,会看到历史建筑让位于现代高层建筑,城市景观成了千篇一律的复制;当我们走进传统村落,会发现水泥、瓷砖已经代替了砖木结构,一些地方甚至将原来的建筑全盘推倒重建,老屋几近消失。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也需要沉着、需要坚守。近年来,无论是中央有关农村、城镇建设的会议,还是发布的各项政策措施,对自然山水、文化遗产等的保护传承都十分重视,强调规划设计必须“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浙江,不少地方正通过因地制宜的规划、彰显特色的建筑,打造更有韵味的美丽乡村。

  在开化长虹乡,海拔680米的高田坑村,如同燕窝缀在山间。为了保持全村88幢黄泥房的风貌,避免过度开发,早在10多年前,村里就规定:不允许在黄泥房群落擅自建造新房;修缮工程中,小到垒一个石头,大到建设一个景观,都需要乡、村两级干部商量,并请教村中老人。如今的高田坑村,村庄各处放置的垃圾桶,是由老木匠精心设计打造的;村溪与观音廊桥交界处的围墙,是利用当地的黄泥和石头修建的。不久前,以高田坑、台回山为核心打造的景区被列为国内首批暗夜保护地扩大试点之一,并进行暗夜公园建设,村庄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在富阳场口镇西部的东梓关村,一幢幢新农居,借鉴了画家吴冠中水粉作品中的江南民居式样,保留了传统建筑中的灶台、天井和后院,但在材料上,却使用了最为经济的砖混结构形式,配以白涂料、灰面砖与仿木纹金属格栅等,减少对木头、夯土和石头的用量,既能有效缩短施工周期,又便于村民日常使用与维护。可见,4年前,人们在坚守传统建筑格局和乡村美学的基础上,对这里进行规划设计的同时,也将创新理念融入了小村发展的“血脉”中。如今,时尚的咖啡吧与传统的酒作坊、明清古朴建筑与新式杭派民居,在这里互不惊扰。一个以多元、包容、开放、跨界为引领的设计小镇,也在这里显露雏形。

  在桐庐莪山乡新丰民族村戴家山,先锋书店的第11家分店“云夕图书馆”隐匿于一片黄泥房中。这栋由两座毗邻的畲族民居改造而成的建筑,依旧保留了古老民居的木石结构,但功能上却有了巨大的变化,一幢成了艺术咖啡馆,一幢则为图书馆。在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同时,这个收藏了民俗文化、乡土文学、人物传记等4000多个品种、近2万册书籍的图书馆,也面向村民开展民俗类、生活类、健康类等专题讲座,举办民俗节、手工艺术节等文化活动,逐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振兴。

  从以夯土黄泥房为特色的高田坑村,到白墙黛瓦的东梓关村,从松阳兴村的红糖工坊,到戴家山的先锋书店,浙江乡村建设的经验也表明,要让建筑改变乡村,既需要重构乡村的美与生活,也需要让村民过上有品质的生活,同时要为未来的产业发展留出空间。

  2018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今后五年,大花园是现代化浙江的普遍形态,要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目标要求,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河湖……这对于古村落保护、乡村建筑打造,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在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同时,各级乡镇政府更需要下功夫,传承好乡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建设好传统建筑基础上的美丽乡村,让农村拥有个性和品位,让农民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自信,实现全面发展。如此,乡村让生活更惬意、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理想,才能照进每一个村庄。(沈晶晶)

相关Home news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