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航天新征程|飞天圆梦新征程,万里海天建新功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22-12-01 10:03:51 
分享:


        船行四大洋,铁心永向党。

  从长江之畔到万里海疆,每一次解缆起航的汽笛都意味着不舍的离别,每一次返航靠泊的汽笛都是凯旋的乐章。在这两声汽笛之间,远望号船队始终一心向党魂不变、船行万里不迷航,用无私奉献在波峰浪谷间书写一页又一页忠诚担当的新篇章。

  “想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随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声轰鸣,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举世瞩目中由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托举升空。

  与此同时,远在大洋深处的远望6号船,一次必将载入史册的测控任务才刚刚开始。

  “来了!”

  雷达控制室内,身穿蓝色航天工作服的主操作手胡金辉和所有参试人员全神贯注,紧紧盯着雷达荧幕,第一时间发现并成功捕获目标。参试各系统严密组织,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密切,确保各项进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成功啦!”控制室内瞬间响起热烈的掌声,胡金辉激动地与同事们拥抱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由衷地喜悦和自豪。

  海上测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卫星移动、天线转动、船舶晃动,要在千里之外操作雷达天线精准捕获目标,难度超乎想象,这就要求操作手能够快速、准确、稳定地跟踪目标。

  而雷达操作手承担的任务就是第一时间利用雷达跟踪并捕获目标,这直接关系到海上测控任务成败。

  胡金辉却把这项工作做到了极致,每次任务都能及时发现目标、稳定跟踪信号、完整获取数据,是当之无愧的“金牌主操作手”。

  刚来远望6号船时,胡金辉是航海员,负责船舶驾驶。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凭着十几年如一日的顽强拼搏,走上了测控系统主操作手的岗位,被确定为上级首批“工匠型”培养对象,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洋牧星人。

  从伺服驱动、监控一步步走到主控岗位,胡金辉积累了2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解决了30多项设备故障。

  “船上的电磁波干扰、海平面折射干扰等都会对捕获目标产生影响。如何排除干扰迅速捕获目标,这就需要操作手有敏锐的观察力……左手控制‘方位’,右手控制‘俯仰’,两者结合相当于一手画圈、一手画方。为准确控制设备,则需要操作手双手极其娴熟且紧密配合……”说起专业,胡金辉滔滔不绝。

  测控天线,是主操作手“延伸”出去的巨大“捕网”,伸向遥远的太空,捕捉目标,护送火箭飞行、卫星入轨。

  胡金辉说,主操作手要左手用转轮控制雷达的方位,右手操作操作杆控制雷达的俯仰,既要相互配合,又不能相互干扰,跟武侠小说里“双手互搏”差不多,“做到协调一致还是有些难度的。”

  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首次太空交会对接,远望6号船需跟踪飞船100个圈次。

  100圈,圈圈都是考验。海况差、跟踪时间长,身体和心理都要经受多重考验。在这场持久战中,胡金辉和他的团队圆满完成了任务,圈圈跟踪精度均满足指标要求……

  在远望号船队,和胡金辉一样的主操作手还有很多,应急处置考核第一周道庆,非合作目标连续跟踪比武第一王宇……

  胡金辉说:“我热爱着远望,我的梦想是在岗位上一直干下去,尽自己所能为航天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无愧使命、勇立潮头

  远望号船队的金色航迹,一路伴随着载人航天的逐梦步履。

  2003年9月19日,一声汽笛响彻江畔,远望2号船解缆起航奔赴深蓝,执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载人飞行任务。

  当时,船上90%以上的船员没有出过远海。巨浪来袭,驾驶室的操舵手用绳子把自己绑在岗位上,再摇再晃,但求稳守岗位;晕船最严重的同志,喝水都会吐,甚至连胆汁都吐了出来,却依然咬牙坚持。

  任务成功的消息,惊动了全球。英雄的远望2号测量船谱写了一页具有历史意义的壮丽篇章。

  作为远望2号的接替船,2016年7月12日,最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7号船正式加入远望号船队。

  仅仅12天后,远望7号船就出航执行海上测控任务,创造了建造周期最短、形成测控能力最快的新纪录。近年来,远望7号船已陆续完成神舟十一号、长征五号、天舟一号等多次海上测控任务。

  使命在延续,大洋测控接力棒也在不断传递。

  在某型任务中,台风在远望7号船测量海域附近骤然生成,并逐步向任务海区移动,风浪逐渐增大。

  瞬时间,几个大浪直接跃过船头扑向驾驶室,整个船都被砸得哐哐作响。几个驾驶值班员只有将身体紧靠驾驶台,才能勉强保持在岗位上。

  大部分船员出现晕船呕吐、嘴唇发紫、脸色苍白的情况,驾驶室也有一半人已经倒下,有个房间的玻璃也被海浪击破了,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经过紧急气象会商后,船领导最终决定:把握火箭发射的最后窗口,完成任务后迅速离开。

  最终,远望7号船经过18个小时的全速前行,圆满完成任务并安全驶离。

  只有征服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一代代远望航海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船行万里不迷航”的坚定信念。

  现任航海系统党支部书记蒋雷说:“我们手中的舵轮,事关任务成败,也关乎船员的生命,责任重大、使命崇高,必须一往无前、勇立潮头。”

  身在最底层,心系九重天

  每次任务的成功,在于全船一条心一股劲。

  将时针拨回到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远望3号船高标准完成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海上测控任务,成为首艘百胜之船。

  水线以下,目之所及满是各式设备和管线。轮机技师刘天水眼中却似乎闪过一道光——那是万里之外火箭划破天空的轨迹。

  “成了!”直到任务成功的消息传来,刘天水才放下心,和其他船员相拥在一起,欢呼雀跃。

  坚守了30年的远望3号船轮机系统技师刘天水,把青春岁月全部洒在了这片自己所热爱的“浮动的国土”上。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隔年七月,刘天水登上了远望3号船,那时的他洋溢着少年的意气风发,或许还不知道自己将选择在这里挥洒30年韶华青春。

  他工作的场所是全船最底层,但他始终保持着敬业向上的态度。哪怕闲暇之余,他都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或巡视巡检,或查看船舶安全,或检查机器运行情况,或填写设备完损资料……30年如一日,从未倦怠过。

  正是出于对事业的执着,刘天水在远望3号船一次又一次排除了重大故障和险情,成了该船动力系统名副其实的“守护神”。

  某次任务出航在即,船舶右主机突发故障,险情势必耽误出航计划。

  当时,轮机集控室突然连续三次响起警报声,应急处置小组闻讯立即赶到现场。在场众人表情十分凝重,因为设备故障不仅可能会影响返航计划,更会牵扯到不久后的再次出航,时间变得更加弥足珍贵,现在每耽误一分一秒,都可能影响到整体大局。

  得知这个情况后,刘天水第一时间火速赶往现场进行故障分析排查。

  经过一番全面检查,故障原因得以确认,刘天水立即带领着16名同志组成的维修团队,4次进出近50度高温100分贝高噪的机舱,连夜奋战12个小时,没有抱怨的话语,只有汗水静静滴落……

  刘天水爬到舱底了解故障情况,随即火速赶往加工厂协助加工备件,一番努力之下终于排除险情,确保了船舶安全顺利出航。

  源于对工作的执着热爱,刘天水也在不断创新优化工作方法,经常积极提出可行性建议。2016年,远望3号船船舶中修改造期间,关于主机排气阀及阀座的正确粘磨、止回阀的正确泵压等方面,他就提出了20余项合理化建议,节约经济成本上百万元。

  刚到远望3号船时的刘天水基础薄弱,要大量学习船舶动力相关知识,凭着自身的一股执着精神刻苦钻研,逐渐成为船舶动力方面不可或缺的行家大拿。

  30年来,他参加了包括神舟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在内的100余次海上测控任务,从少年到中年,刘天水的皮肤多了几分黝黑,几条细细的皱纹也爬上了眼角,但唯一没有被时间改变的是他骨子里对事业的热爱。

  一代代动力人长期默默坚守在高温强噪的机舱,始终守牢着船舶的安全,保持着船舶动力澎湃,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积累了宝贵财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机舱、执着前行,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远望动力人“身在最底层、心系九重天”的铮铮誓言。

  常怀“一失万无”的敬畏,收获“万无一失”的喜悦

  奋斗是青春的底色!刘天水的奋斗目光折射出一代代远望人的青春视野。

  2022年7月24日,我国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成功将问天实验舱发射升空。在预定海域等待的远望5号船单船参试,顺利接过陆海测控接力棒后及时捕获目标并稳定跟踪,船载各系统默契配合,为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作出了应有贡献。

  任务成功的消息传来,该船测控系统雷达专业组组长苏永和和同事们高兴地一起鼓掌庆祝。从2012年上船工作至今,苏永和参与了远望5号船近10年来几乎所有的重大任务,也在任务中经受磨砺锻炼,成长为远望5号船最年轻的双系统组长。

  2018年10月,远望5号船顺利完成大修改造,前往东海某海域组织校飞。苏永和正同大家对校飞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就在数值曲线连续正常,数据分析即将结束的时候,苏永和突然提出再看一下二阶差分的效果,原本平滑的曲线出现了几处不明原因的“抖动”。

  校飞,本就是通过分析数据标定设备产生的偏差,若不查清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将对后续任务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

  分析数据如同医生看病,即便是相同的症状,其产生问题的原因也可能大相径庭。针对每一处“抖动”,苏永和逐一分析,在他的统筹安排下,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在经验总结提炼时,他带头编写出了上千页的操作维护规程、标准化文书、应急预案等一整套质量管理文件。

  2021年,远望5号船奉命执行天和核心舱测控任务。这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第一发任务,作为双系统的责任工程师,苏永和时刻操心着设备安全。为有效应对恶劣海况的影响,他每天带领专业组成员深入11个机房仔细查看200余套设备、仪表的运行状况,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

  任务当天,船上需要与陆地某站进行搭接,因为对方是否准时下功率将直接影响船上的双捕完成。发射前1小时,苏永和专门致电该站提醒按时下功率,对方却反馈没有收到上级指示。苏永和立即展开多方协调交流,最终在临近发射前完成沟通。对于他在天和任务中的出色表现,上级领导称赞他“防患未然、处变不惊、化险为夷”。

  苏永和常说,干测控,只有常怀“一失万无”的敬畏,才能收获“万无一失”的喜悦。一直以来,由于上级有关部门卫星模拟器数量偏少,且品种不一,难以满足高密度、高强度任务态势下专业训练的需求。对此,苏永和创新性提出基于某平台构建卫星模拟器的崭新想法,得到上级支持并成功应用实践,还被各个兄弟单位相继借鉴应用,大大提高了远望号船海上测控的效率。上级领导得知后,半开玩笑地说:“单台卫模就值300万,苏永和这是断了厂所的财路啊。”

  空间站任务准备期间,苏永和发现原有一台通信设备因格式变化而无法使用,他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他带领团队想方案、搭平台、写代码,用时一周成功开发出转换机、构建了新的联试环境,让原本“奄奄一息”的设备重获新生。

  苏永和负责的专业组涵盖老中青三代,有工作二十余年的老高工,也有20多岁崭露头角的技术新秀,作为团队里的领头雁,为了带好这支精英团队,苏永和一直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

  对于测控任务,施放信标球是海上标校的主要方法。以往每个信标球只能工作在一个固定频点,任务前,要连续施放多个信标球才能全方位获取信息,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为提高放球效率,苏永和主动带领技术人员集智攻关,研制出自变频信标球,实现了单个信标球按设定要求多次变频的功能。仅此一项成果,每年远望号单船就可节约经费10余万元。

  顶格满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火箭推着卫星走,我们拉着火箭走!”

  2022年11月2日下午,远望号火箭运输船队所属的远望22号船靠回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母港,结束了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等两次海上运输任务。此次出航,远望22号船出海时间长,航行距离远,创造了火箭运输船队执行任务的多项记录。

  而作为姊妹船的远望21号船于日前也已顺利离开码头执行海上运输任务。为确保任务圆满完成,该船多次组织实操演练,检验船员在多种模式、不同环境下的训练成果。千锤百炼、只为功成!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在拥抱星辰大海的道路上,一代代远望人前赴后继,为事业献身,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远望的无限忠诚,凝聚成了坚不可摧的海上使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荣誉共同体、家庭共同体。

  近半个世纪的漫漫路途,让远望精神展现出更为独特的丰姿。传统底蕴、深蓝灵韵、科技神韵融于一体的远望文化,抒发着一代代远望人厚重的家国情怀,始终激励着一代代远望人在发展航天事业、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的金色航程中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来源:新华网     稿件由新华网和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共同策划     作者:吴斯伟 周云东)

相关Home news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