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21日电 题:博鳌“观潮”,习近平缘何在此首提全球安全倡议?
中新社记者 黄钰钦 梁晓辉
“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要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必须同舟共济,企图把谁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如是说。
谷雨时节,一年一度的“博鳌时间”如期开启。在全球性挑战接踵而至之时,世界再次将目光聚焦中国博鳌。此刻,这个海滨小镇语境中的“大海”与“波涛”,也更多了一层对现实的隐喻。
习近平曾指出,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如其所言,事实一再证明,在这一条前行的大船上,人类早已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面对百年变局的大潮,人类应该如何面对“波涛”?在开幕式的演讲中,习近平表明中国主张——全球安全倡议。
此间观察家指出,这一首次提出的倡议,以“坚持”起笔,落笔“反对”,连接起安全观、安全架构建立、分歧争端解决等原则,表达出清晰的中国态度。
为何在此时提出?
如今,人类尚未走出新冠肺炎疫情阴霾,乌克兰危机又接踵而来,世界面临新的安全风险。当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全球安全形势的前景再次充满不确定性。在外界看来,中方于此时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正是对不断新增的安全问题的直接回应,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在层出不穷的地区安全危机的现实对照下,全球安全倡议中,“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尤其受到外界关注。人们不难发现,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寻求自身绝对安全,以扩张军事集团来保障地区安全的行径正是前车之鉴。在北约连续五轮东扩情况下,人们反复听到一句话:“有没有想过把一个大国逼到绝地的后果?”
“当前国际局势下,国际社会能否践行全球安全倡议,事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指出,中方在乌克兰危机的关键时刻重申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强调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是对个别国家长期秉持封闭排他安全观的正面回应。
其实,国与国之间存在分歧和争端并不鲜见,关键在于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全球安全倡议,中方明确表达出自身的“坚持”与“反对”——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不能搞双重标准,反对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
“面对世界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国家间冲突的可能性增加,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系统阐述对世界安全问题的求解之道。”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表示,中方所倡导的理念和原则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可能,也凸显出世界和平方舟“压舱石”的关键作用。
为何在此地提出?
已经走过20年历程的博鳌亚洲论坛,立足亚洲,面向世界。在每年的“博鳌时间”里,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专家、学者汇聚于此,在南海之滨的小镇探索区域乃至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博鳌时间”里的中国方案向来备受关注,习近平先后六次在博鳌论坛表达中国主张,“和平”与“安全”始终是关键词。
“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2013年4月,就任国家元首之初,习近平在博鳌年会发表主旨演讲,其间十余次提到“和平”,并以空气和阳光为喻强调“和平”的重要性。
此后,无论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还是在全球化走到十字路口之时,习近平每次登上博鳌讲坛,都强调和平与安全之于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正如其所言,亚洲人民历经热战冷战,饱经沧桑忧患,深知和平弥足珍贵,发展来之不易。如今,凝聚着中国智慧的全球安全倡议系统性提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更是备受关注。
“通过博鳌这一立足亚洲、辐射世界的重要场合,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可以更好向世界宣介亚洲价值观和主张,引领世界重拾国与国和平交往的准则。”郭延军分析认为,“这一倡议与习近平主席去年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彼此呼应,为全球发展和安全问题指明方向。”
不仅如此,在博鳌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更有一层现实考量。在分析人士看来,美国的“印太战略”正在成为集团政治的代名词,从强化“五眼联盟”,到兜售“四边机制”、拼凑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收紧双边军事同盟,地区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局面正在面临外界的挑战。
“过去几十年,‘亚洲奇迹’的成功密码就在于地区合作,亚洲国家需要筑牢现有安全合作机制,共同维护和平安全。”刘卿指出,面对用冷战思维和集团政治破坏亚洲合作的行径,亚洲拒绝成为大国博弈的棋盘,亚洲国家也绝不是大国对抗的棋子。
于博鳌看亚洲,于亚洲看世界,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全球安全倡议于此时此地应运而生。而这一事关全球安全的倡议如何落实,答案或许也正蕴含于习近平引用的中国古语之中——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