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五年五到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有何始终如一的关切?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22-03-08 09:51:02 
分享:


        中新社北京3月6日电 题:五年五到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有何始终如一的关切?

  中新社记者 黄钰钦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这是2018年来,习近平连续五年与来自内蒙古的全国人大代表深入交流、共商国是。

  2018年,习近平在内蒙古自治区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曾这样讲明初衷:“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民族边疆地区的重视,体现党中央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五年来,习近平通过履职“本团”,传递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如一的关切。

  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千孤儿入内蒙”,习近平2021年3月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及这段历史佳话。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内蒙古牧民群众奉献爱与担当,抚养“国家的孩子”,生动诠释出中华民族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更担负着重大责任。“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每到内蒙古代表团,民族工作始终是习近平关注的重点。

  有评论指出,每年习近平在内蒙古代表团的讲话,成为观察中国民族工作的一个窗口。事实如此,从“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到“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习近平立足内蒙古放眼全国,既提出民族工作的宏观目标,也对具体措施作出明确要求。

  继2018年和2021年之后,习近平在今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指出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

  外界注意到,无论是“全区历史文化宣传教育”,还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习近平尤其强调“文化”之于民族团结的作用。正如其所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何为“润物细无声”,答案或许就在其中。

  生态保护: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从‘砍树人’到‘看树人’,你的这个身份转变,正是我们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的一个缩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实际上是增值的。”2021年3月,面对来自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场的全国人大代表,习近平给大家算出一本“生态账”指明内蒙古环境改善的“治本之路”——转变产业结构。

  提及内蒙古,风吹草低见牛羊,往往是最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画面。但另一方面,生态环境脆弱,却是内蒙古一直以来面临的挑战。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状况关系到举国生态安全。

  五年来,无论是要求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还是对“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说“不”,无论是强调“实施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还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生态保护是习近平每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都会谈及的关键词。

  在今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不难发现,从“内蒙古产业发展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到“砍树人”变为“看树人”,再到“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如何构筑万里绿色长城,五年来,其答案始终如一。

  为民造福:最重要的政绩

  不管是维护民族团结还是加强生态保护,都有一个共同落脚点:为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在习近平五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所构成的“词云图”上,“人民”二字最为醒目。

  “为民造福”,既有关系生命的大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习近平讲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故事,“无论年龄再大、病情再重我们都绝不放弃。疫情发生以来我们成功救治的最大患者108岁。”

  “为民造福”,也有日常生活的小事。面对农村室内厕所改造,习近平仔细询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必须补齐的这块短板,“是水冲厕还是旱厕?是集中化粪池还是一户一个化粪池?”

  “为民造福”,更有直面问题的决心。面对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习近平直言,“群众对一些地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非常反感,要认真加以解决。”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从民族团结到生态保护再到为民造福,五年五到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始终如一的关切无疑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相关Home news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