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2月21日电 题:开闭幕式“浪漫工程师”如何引起共鸣?专访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主创张文海
作者:谢雁冰 马帅莎
天地互映的巨大中国结、有穿越感的“双奥之城”时光倒流、余韵悠长的熄火仪式……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再一次上演了中国式浪漫。开闭幕式有何不同?诸多“名场面”都是怎么设计的?开闭幕式的“浪漫工程师”们是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引起共鸣的?在给我们带来视觉盛宴之余,开闭幕式又会给中国和世界留下什么?
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主创、闭幕式舞蹈总监、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文海接受中新社专访,权威解读北京冬奥会闭幕式。
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主创、闭幕式舞蹈总监、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文海。 张文海 供图
“名场面”思路盘点
记者: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张文海:开幕式和闭幕式一个是上篇,一个是下篇,审美上、观念上、风格上是一以贯之的。不同的是,开幕式时热烈和激情会更多一些,闭幕式则更侧重温暖和感动。16天时间里,运动员们非常辛苦,不管有没有拿到奖牌都有收获,所以闭幕式是自由的、温暖的,表达幸福和快乐。
记者:闭幕式上,中国结吸引外界目光,和开幕式倒计时《立春》一样,都巧妙地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点上,导演团队是怎么考虑的?
张文海:其实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和2008年奥运会有不同。2008年是宏大叙事,讲述中国5000年历史,演员比较多,用了很大篇章。今年在“简约、安全、精彩”的创作原则下,简约但不简单,更直抵人心。
像开幕式前的二十四节气《立春》,很科技,很直接,很有现代感,使得传统文化和当下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也能够让全世界人产生共鸣。
张艺谋导演一直强调,我们不要做成博物馆式的说教,传统文化一定要让当下年轻人、让世界人有共鸣。所以,闭幕式上也是一样,要做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
我正好也是负责运动员入场仪式的分场导演。全世界运动员入场时,天上地下都由巨大的中国结线条包裹。地上,晶莹剔透的12只冰鞋在冰面上勾画出一道道线,编织成中国结。每只冰鞋是一个生肖,代表中国十二生肖,载着提着雪花灯笼的孩子,传递孩子们的童心和爱心。天上,从“鸟巢”外面飞进来的“线”,在空中编织成中国结。天地互映,仪式和表演融为一体,一气呵成。各国运动员不同肤色,穿着不同色彩的服装走上中国结,流光溢彩,表示世界多样文化汇聚、团结、包容。
为什么用中国结?因为中国结既是中国传统符号,又是永结同心、心心相连的象征,反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一起向未来”,也反映“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等等。而且外国人也能很容易解读到这一点,是不二选择。
记者:闭幕式上运动员入场环节的设计,是如何想到的?
张文海:闭幕式最大的主角就是运动员,闭幕式是运动员们欢腾的家园,要为他们呐喊,为他们喝彩,一定要让他们舒服、放松,让他们感觉幸福。
闭幕式运动员入场是混编入场,一共1500人左右。在疫情之下,世界各国留下来参加闭幕式的运动员人数超出我们的想象,可见北京冬奥会吸引了他们。伴着全人类经典之作《欢乐颂》的旋律,1500多位运动员与中国结,都是非常美好的景观。
闭幕式一共有9个短片,体现北京冬奥会精彩瞬间、感动瞬间和告别瞬间。其中《2022,有我!》,汇聚了运动健儿摘金夺银的时刻,让大家再度为他们叫好。
记者:奥运会闭幕式有固定环节“缅怀”,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缅怀时刻”《折柳寄情》是如何考虑的?
张文海:这块创意是难点,我们经过很多创意策划,推翻了再重来,最后做成了悲伤少一点,感动多一点,面向未来多一点的形式。
《折柳寄情》的舞台以绿色为主色调,呈现冬去春来、春暖花开的意象,体现中国“轮回”的哲学思想,生命消逝的同时又是一种重生。同时,缅怀的是群像,其中的情感是面向世界的。
在中国古代,亲朋好友分离时,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送给远行的人。柳,同“留”,有惜别和盼归的意思。闭幕式上以这样的寓意,希望各国运动员在中国停留的日子里,能留下美好回忆。
记者:闭幕式上,熄灭主火炬环节再一次让大家震撼,其中又给我们传递了怎样的理念?
张文海:闭幕式上熄灭主火炬环节,2008年北京奥运会璀璨经典的五环、今年晶莹剔透的雪花,两者交相辉映,我想应该会让全世界感动,尤其是对“双奥人”来说。这个环节,在视觉上、在音乐上,都是交相辉映的。2008年的《我和你》和今年的《雪花》,两首主题歌同时呈现,更体现“双奥之城”理念。
主火炬熄火时很慢,对节奏的把控非常到位。张艺谋导演说,这个时候不要着急,得屏住呼吸,要沉得住气。火苗熄掉了,这时马上要传递到全世界。主火炬外围,旗杆是发亮的,寓意聚集在北京的火苗熄灭了,但是奥林匹克的火种还在不断延续,是永远不灭的。
科技、舞蹈与音乐
记者:怎么理解开闭幕式上科技和舞蹈的结合,其中有哪些困难?又有哪些亮点?
张文海:今年是科技奥运,科技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我们在文化和科技、艺术和科技的结合上已经做了很多尝试。科技和艺术的融合,是技术和情感的融合。在简约的原则下,我们运用科技作为表现载体,同人的情感进行互动,体现“人民性”和“简约”。
开幕式上《雪花》节目的交互是临时的,就在开幕式前几天,导演团队觉得让小孩自由奔跑,比编排更有共情。我们使用科技实时交互,小孩跑到哪儿,那个地方就会发亮,科技和情感结合,把小孩天真的、浪漫的、自由的性格表现出来。这是在现场彩排后,又激发的灵感,但是导演团队愿意去冒险,认为值得。
其实,舞蹈背后是文化、政治、经济,是一个综合体,只不过用舞蹈这个载体来表现。像奥运会这样一个国家盛典,不管是舞蹈也好,音乐也好,都背负着、承载着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中国的传统和现代元素,它是用一个方式、一个载体去呈现。
记者:我们听到“缅怀时刻”有《送别》的配乐,在音乐选取上,闭幕式有什么原则?
张文海:“缅怀时刻”的音乐用了李叔同的《送别》,因为相对耳熟能详。其实音乐也非常关键,音乐选用上,整个闭幕式有几个原则,一是经典,让世界人民有共情和共识,同时还要耳熟能详,解读要符合创意。
运动员入场仪式的音乐,用了《欢乐颂》,展现全世界运动员快乐欢聚、嘉年华般的氛围。而且《欢乐颂》原是席勒写的一首诗歌,本身就是表达爱。爱能够化解一切,爱能够包容和团结一切,跨越民族、跨越地域、跨越国界、跨越人心,将大家连接,所以《欢乐颂》非常吻合这个场景。
幕后故事
记者:从开幕结束到准备闭幕式,在紧张的彩排时间里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张文海:确实太困难了。2月10号转场进“鸟巢”,我们进来的时候,“鸟巢”还在施工。
开幕式巨大的LED屏,动用了几百人24小时拆。因为4号开幕式结束,我们10号是必须要进场的,拆不下来,舞美和设备就装不上去,闭幕式就会来不及。拆的时候,地屏要铺上保护的板子,不能排练,前三天都是交叉作业,这是跟时间赛跑,跟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做挑战。大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很多挑战都是超乎常人毅力。
一天有时候要走4遍流程。我们认为还可以有更好的点子,所以需要不断练,在开幕式当天我们还有一些微调。张艺谋导演几乎天天跟我们在一起,他是最辛苦的人,也是睡得最少的人。他汇聚大家的创意,非常敏锐、精准、有高度,能够把大家的闪光点再次提升和落地执行,从文化上,从各种角度上,让全世界认同。
青年人视角
记者:您同时也有一个特别的身份,是北京舞蹈学院的教育工作者,而开幕式上95%的演员又都是青年人,您觉得这传递了什么观念?
张文海:今年演员群体没有明星,体现人民性。演员都是青年人,大部分是大中小学的学生群体。我的本职工作是教师,也做了20多年了,开闭幕式让我感到有未来感。
北京舞蹈学院参加过很多大型活动,学生群体参与大型活动,是现场版实践教育,他们可以得到课堂之外的收获。从小教室走入大舞台、大社会,对学生来讲,是一种增量和赋能,学生们会了解到政治、文化、经济、外交、科技、团队。在这样一个大舞台去历练他的精神和认知,是大教育,是最美的课堂。
今年导演团队也很年轻化,特别在视频团队、科技团队,工作人员都很年轻。老中青几代在一起,大家又都很平等,我们特别愿意吸收年轻人的好想法,张艺谋导演是年纪最大的,但是他的思想很活跃,非常喜欢跟年轻人交流。所以大家看到开闭幕式不陈旧,反而欣欣向荣,朝气蓬勃,很有科技感和未来感,这也跟团队结构有很大关系。
记者:作为教育工作者,又是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主创导演,您觉得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互勾连的地方?
张文海:从教师到导演,从讲台到舞台,这两个角色的转换是换一个视角,换一个环境,延续我的教学,延续我的艺术生命,我感到很荣幸。新时代的教师需要有综合素养,需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执行力。从教师到导演,对我个人能力影响非常大,这些最终又会反哺到教学上,是为了更好地育人。
个体与国家
记者:作为“双奥”人,能否给我们进一步解释下闭幕式上致敬“双奥”的理念?
张文海:今年在做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时候,主创团队有很多压力和挑战。如何跟2008年不一样?如何呈现不同时代中国人的世界观、美学观、艺术观以及面向全球的姿态?14年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国力、文化自信也在不断进步。
闭幕式上,“收口”很重要,所以我们想体现“双奥”,想重温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的荣光,让中国人民记忆中的一些精彩能够重现。致敬志愿者环节,在2008年奥运会是中国首创,今年在志愿者的选择上,选择了为两届奥运会服务的“双奥志愿者”,向他们致敬。
记者:作为“双奥”人,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讲,您有什么感悟?
张文海:我非常幸运。“双奥”14年间,从创意上的变化,以及探讨问题的态度,我们做的事情是同国家站在一起的,把个人追求融入国家需求,踏着时代的脉搏去创作、去育人、去舞蹈,是非常幸运的。在中国逐渐强大的14年间,我们作为文化人,作为艺术人,也作为教育人,享受国家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经过这14年的历练,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在艺术、教学、育人上,我都有了成长,觉得格局更大了。
记者:在给我们带来视觉盛宴之余,开闭幕式又会给中国和世界留下什么?
张文海:我个人觉得应该给世界留下一个新时代中国的新形象。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世界留下的是中国璀璨的5000年文明,那么这次应该是让世界看到中国新时代面向未来的态度、决心以及实力。
科技奥运彰显活力、实力、自信,能够让世界对中国更加有信心。世界对中国更加有信心,中国就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大环境下,国家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国家的信心就是人民的信心,我觉得北京冬奥会即是体现这样一种精神,所以叫“一起向未来”。开闭幕式是“一起向未来”在观念上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