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中国焦点面对面:北京冬奥场馆如何体现“中国智慧”?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22-02-03 23:05:13 
分享:


       中新社北京2月3日电 题:北京冬奥场馆如何体现“中国智慧”?

  ——专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徐全胜

  中新社记者 杜燕

  从2008年到2022年,一座座奥运场馆不但成为城市新地标,也成为“双奥之城”北京乃至中国发展的缩影,见证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近日专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徐全胜,权威解读建筑如何见证时代的发展,奥运场馆的设计、建设如何体现中国智慧、展现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徐全胜。中新社记者 苏丹 摄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赛区场馆建设的主要设计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建院)承担了哪些场馆的新建与改扩建?

  徐全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共使用39个场馆,其中竞赛场馆12个、训练场馆3个、非竞赛场馆24个。

  北京建院参与了9个场馆的新建与改扩建设计任务,包括国家速滑馆、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北京冬奥村人才公租房项目(北京冬奥村)、五棵松冰上训练中心这4个新建场馆的设计工作,以及国家游泳馆、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以及首都体育馆、首体综合训练馆5个场馆的改扩建工作。

  “冰丝带”:有感觉,会呼吸,有记忆,会思考

  中新社记者:国家速滑馆作为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场馆,被认为是世界一流的场馆。那么,场馆运用了哪些世界一流的科技?

  徐全胜:国家速滑馆又称“冰丝带”,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赛区标志性场馆和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能够很好地支持运动员赛出优异成绩。

  按照绿色低碳的要求,“冰丝带”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环保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制冰能效大幅提升,这是全世界首次将这种制冰技术应用在大型公共建筑上。

  “冰丝带”还采用了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这样精巧的空间设计为节能环保提供了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冰丝带”采用的索网结构设计,不仅实现了结构形式的创新,也破解了屋顶索网结构高钒密闭索“卡脖子”技术,推动建成国内首条生产线,打破了进口索的垄断地位,中国企业自主研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此外,“冰丝带”拥有一个“最强大脑”。作为场馆智能化基础数据集成平台,“最强大脑”下层连接场馆内装设的各类设施和信息化系统,上层对接场馆运营服务系统,通过收集计算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的场地湿度、温度、风速以及观众席各区域人员数量,调控座椅送风系统和除湿系统,让冰面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确保打造出“最快的冰”,实现了智慧场馆“有感觉,会呼吸,有记忆,会思考”。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国家速滑馆 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中新社记者: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初在视察“冰丝带”时强调,无论新建场馆还是场馆改造,都要注重综合利用和低碳使用,“冰丝带”等冬奥场馆在设计和建设中是如何贯彻这一理念的?

  徐全胜:北京冬奥会新建和改扩建场馆都将实现综合利用和低碳使用。

  自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至今,中国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有力促进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

  以“冰丝带”为例,场馆选址采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曲棍球、射箭临时场馆用地,赛时将举办速度滑冰比赛,赛后将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的开展,不仅可接待超过2000名市民同时进行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冰上运动,也为赛后的商业演出预留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所有奥运场馆,在设计建设之初就贯彻共享理念、综合利用理念,既支持比赛,又支持赛后利用。

  场馆设计充分体现办奥理念

  中新社记者:从2008年到2022年,北京建院在“双奥”场馆建设方面的主要角色有哪些?“两个奥运”的场馆设计理念有何变化?

  徐全胜:从1991年至今,北京建院参与了三次申奥和两次奥运工程的设计工作。

  我认为,场馆设计理念要充分体现办奥理念。

  2008年夏季奥运会办奥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奥运场馆成为全球利用太阳能发电量最多的建筑群之一;应用新型建筑材料、掌握关键材料技术,奥运场馆的科技含量显著提升;城市运行全面升级,公共交通连线成网,文明风尚渐成常态,北京努力让民众共享奥运带来的发展成果。十余年来,绿色、科技、人文已融入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中。

  2022年冬季奥运会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场馆建设在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就是绿色。北京冬奥会充分利用2008年既有奥运场馆和设施,并在场馆新建和改扩建过程中突出绿色低碳理念,所有新建场馆均取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所有改造场馆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

  第二就是开放。中国欢迎、支持全世界运动员来到北京冬奥会的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参加比赛,在中国的场馆和赛场上取得世界最好的成绩。同时,这些建筑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科技以及中国的文化。

  第三就是共享。冬奥会建筑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大量场馆由夏季奥运会的体育项目功能转化而来,是绿色的体现,也是最大的共享。比如,五棵松体育中心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篮球比赛场馆,赛后成为中国篮球最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场馆,同时还是中国流行音乐的标志性场馆,篮球场地仅需6个小时就能变为冰球场地;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承担冬奥会北京赛区主媒体中心,是奥运史上首次将国际广播中心和主新闻中心整合到一起,在赛后将成为世界级会展综合体;北京冬奥村在赛时是运动员公寓,赛后将作为北京人才公寓永久保留。

  以上所有理念的实现,都有一个巨大的支撑——科技。从夏季奥运会到冬季奥运会,中国科技有了长足发展,在这些新建和改扩建的场馆建设中,中国自主科技创新的技术支持了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

点击进入下一页

  “双奥之城”由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转变

  中新社记者:伟大的建筑都是一个时代经济、科技等方面最高水平的具体体现。14年间,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建筑师的视角,您认为从夏奥会到冬奥会的14年间,北京城最大的变化有哪些?

  徐全胜:我认为,最大的变化就是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2008年夏季奥运会之时,中国处于高速度发展阶段,有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尚不完善。这些年,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城市建筑,到景观环境,再到城市治理,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交通、人口、空气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好解决。

  反映到具体建筑上,伴随时代的发展,建筑的设计理念、建筑用途、设备设施、科技应用都随之而变。

  可以说,一幢幢体育建筑见证了北京城市巨大的发展变化。

  以首都体育馆为例,它建成于1968年,是20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室内体育馆,是中国第一座人工室内冰场。这次冬奥会,北京建院一如既往采用时代领先的设计,在大型冰场上采用了新型环保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依托一流的冰面,借助声、光、电技术打造“最美的冰”。

  再比如,2008年建成的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到2019年,建成的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体航站楼,以其独特的造型设计、精湛的施工工艺、先进的技术应用等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尤其是开发应用多项自主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工法,不仅科技含量高,也更集约、高效。

  十余年间,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整体而言,国家新发展阶段的成就便如此呈现在北京的城市建筑上。

  北京沦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

  中新社​​​​​​​记者:在北京,历史上有很多建筑出自外国人之手,比如早期的北海白塔。您怎么看待中西方在建筑领域的交流、合作?有一些人认为,时至今日,北京沦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您如何看待这种争论?

  徐全胜:这是建筑设计界和公众长期讨论的问题。

  我想,这些年来,大部分国际设计师把设计的精华留在了中国。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引进国际设计师,不仅参与到国内的重要项目中,也带着国际上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建筑科技,以及不同的建筑文化来到中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贡献。在这个阶段,中国设计师通过与国际设计师合作,学习了先进的经验。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让中国设计师能够以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平等地与国际设计师合作。中外设计师在相互借鉴、相互助长、共同创新中,也提升了建筑的认可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是轻易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的,这是得到历史证明的。体现在冬奥会的建筑合作上,“冰丝带”是澳大利亚建筑师和中国建筑师合作的精品。设计上用静态的建筑展现了速滑项目的“动感”,又将坚硬的冰寓意成柔软的“丝带”,蕴含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深层思考和刚柔相济的智慧,22条透明的冰状丝带如同速滑运动员飞驰而过留下的痕迹,象征着无限的速度和激情,这22条丝带又代表着北京承办冬奥会的年份。

  在国外项目中如何融入中国文化元素?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北京建院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您能否介绍在国外参与的一些建设项目?在设计建设国外项目的时候,是否会考虑融入中国文化元素?

  徐全胜:中国人设计、建造的建筑,毫无疑问会留下中国人血脉里传承的文化基因。

  北京建院走向世界,参与建设了许多当地的建筑。比如,白俄罗斯国际标准游泳馆“中国结”的单元造型,体现了中国元素;手拉手的建筑形式,展现了中白友谊。

  比如,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卢赛尔体育场(俗称“大金碗”),是中国企业首次以设计+施工总承包的身份建设世界杯主场馆。北京建院参与了“大金碗”的结构设计。

  建筑,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中国在国外参与设计、建设的建筑,自然而然地传播着中国文化,讲述着与时代一同发展的中国故事。

相关Home news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