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乌镇9月26日电 9月26日,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全球抗疫与国际传播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在致辞时表示,做好全球抗疫背景下的中国叙事和国际传播,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关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让我们不负使命、勠力同心、砥砺前行!”
9月26日下午,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全球抗疫与国际传播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出席论坛并致辞。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以下为致辞文字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以及线上线下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我谨代表会议主办方中国新闻社,衷心感谢各位朋友出席本次论坛活动。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人类社会已被深刻改变,世界又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以距地球三四百公里的“天宫”空间站宇航员的视角凝望地球,我们也许会感叹,“这蓝色的星球真美”;我们也许会忧虑,“我们的地球生病了,她究竟何时能好起来”。
在疫情起起伏伏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愈发深入人心,各国民众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需要全人类携起手来,持续而广泛地推进抗疫全球合作,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我们不妨再回想一下,在1918年大流感时期,当时的全球信息流通和国际传播是什么情形。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在跨文化交流如此频繁、国际传播如此发达的移动互联时代,人类遭遇如此重大的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媒体人的历史自觉和应有担当是什么?我们在国际传播方面能做些什么?我以为,这就是今天论坛的用意所在、意义所在。
中国新闻社是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通讯社,在中国战疫、全球抗疫的新闻实践中,一直不懈探索富有“中新风格”的国际传播路径,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围绕本场论坛的议题,谈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第一,延展国际传播的广度深度。“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在全球抗疫的国际传播中,光有“陈情”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说理”。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百年未有之大疫情相互交织且持续发酵,是文明互鉴,还是文明对抗?是担当国际道义行王道,还是抱持丛林法则逞霸道?是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还是选择一味倒退?需要在更宏阔的时空坐标下摆事实、讲道理。
为此,中国新闻社于2021年伊始,推出大型学理型融合报道专栏《东西问》,目前已刊发稿件200多篇。前两天我们刊发了一篇美国高等法院门楣上为什么会有孔子的一个雕像,反响还是可以的。
我们这个专栏着眼于中国与世界在大变局下的新互动,围绕文化文明、民主人权、法治德治等主题,着力创新话语表达,注重“陈情”与“说理”相结合,兼顾理论与评论,积极探索建立既体现中国立场观点和价值观念、又能为外国受众理解和接受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第二,丰富国际传播的主体载体。做国际传播,不止是媒体的事。注重“公共外交”“民间力量”,争做“全员媒体”,官方、企业、社会组织、各界人士等多主体、多载体一起参与,是国际通行做法。
这里举两个例子,厉洁琼,是在意大利米兰居住了20多年的温州籍华侨。她在当地开了六家餐馆,原本是一位非常低调、腼腆的女孩。在去年疫情蔓延时,意大利媒体公开打出“中国病毒”,抵制去中餐馆消费。厉洁琼三次主动上米兰电视台,现身说法,真诚沟通,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民众一定程度的理解。
饶毅是知名生物学家,去年他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讲述他在美国纽约的一位叔叔因新冠肺炎不幸病逝的遭遇,并对比了他在中国武汉的亲属平安无事的情况,记录并向国际社会呈现了一些不言自明的基本事实。
第三,彰显国际传播的特点特色。新闻媒体作为国际传播的主力军,既要有目标任务的一致性,又要有方式方法的差异性和受众圈层的分众化。
在全球战疫国际传播中,中国新闻社强化对外报道的特色优势,深入展现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知华友华国际友人在抗击疫情中的积极作用,重点报道了海外华侨华人与住在国政府及民众和衷共济、共克时艰,在科学防护基础上推动当地经济复苏的情况,凸显了全球抗疫中的华侨华人力量。我们还注重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联合逾百家华文新媒体,打造“同心战疫信息服务平台”,为探索互联网国际合作传播积累了一定经验。
各位朋友!做好全球抗疫背景下的中国叙事和国际传播,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关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让我们不负使命、勠力同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