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打破制约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和人才成长的政策瓶颈 辽宁人才呈现回流趋势

来源: 辽宁日报   日期:2018-02-05 13:05:34 
分享:



丁辰的生物实验进入了关键阶段,希望能有新成果。

  2月2日,记者走进东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辰的办公室,5块密密麻麻写着英文的白板特别醒目,这是学生实验项目和进度记录。
  在国外学习、工作了14年,有机会拿到美国绿卡时,丁辰选择了“回家”。他说:“生物研究是我喜欢的事业,到高校任教,一来可以投身自己的兴趣,二来可以帮助家乡培养更多人才。”
  1月17日,沈阳市“三引三回”系列活动上海站正式启动。这是继济南、北京、武汉之后,沈阳全国大范围引才招贤的第四站,目标只有一个——吸引人才。以情感吸引人才,以人才带动项目,以项目支撑发展,构建沈阳大开放、大发展、大振兴的良好局面。
  在本溪高新技术开发区,上海绿谷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马宁宁团队、佰昊生物建立了两家“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开发区先后引进国家、省级人才40余名,承担国家“863”“973”以及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利110项,拥有在研品种374个,完成转化147项。
  在辽宁振兴发展的关键机遇期,人才被视为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2017年,在与江苏省的对口人才交流合作中,辽宁·江苏人才对口交流合作招聘会、“江苏院士专家辽宁行”等一系列活动,为辽宁招才引智打下良好基础。
  记者了解到,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通过机制政策创新,创造宽松的人才成长环境,打破制约吸引、培育人才、人才成长的政策瓶颈,人才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各地提供了项目资助、创业扶持、薪酬补贴、安家补贴等优惠政策。
  新兴产业崛起聚人才
  蔡茂林回来填补了一项无人机技术的国内空白
  邹宇回来想打破国际CT设备巨头的行业垄断
  2018年元旦前夕,沈阳开普医疗影像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断层能谱32层CT正式下线。这款拥有精密断层扫描专利技术的产品,具备业内首创的32层能谱成像技术的各项参数,将成为“中国智造”32层CT的新标准。
  主持这项技术攻关的是该公司首席科学家邹宇。
  3年前,邹宇的身份还是东芝美国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曾获得授权美国专利34项,公示美国专利8项。尽管国内有多家CT企业向邹宇抛出了橄榄枝,但他却选择了位于“药都”本溪的一家民营企业做合伙人。他说:“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理念和目标相同,都致力于打破国际四大CT  设备巨头的行业垄断。”
  为了专注于研发,邹宇在本溪买房定居,研发团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增加至上百人,其中八成是博士和硕士。短短两年时间,邹宇团队研发出32层CT机并结束相关测试。同时,128层CT机也开始预研,更为高端的256层CT机和512层CT机也将在今年开始研发。
  “来辽宁创业,考虑过风险吗?”面对疑问,邹宇坦然回答:“医疗研发本身就是高投入、高风险,选择回来的确有两方面的风险考虑,一个是生活保障问题,一个是能否研发成功的问题,后者关乎我的行业名声,我更在意,所以只有全心投入。”
  邹宇表示,目前世界上四大医疗设备巨头垄断着顶尖CT技术,卖给中国的高端CT设备,每台都超过2000万元,年维护费用也将近200万元。如果能打破技术壁垒,促使这类产品降价并间接降低中国人的医疗成本,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2013年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的创业类人才,蔡茂林也未曾料想,自己的创业实践能与辽宁关联起来是因为沈阳能为自己提供成熟的航空航天技术团队。
  蔡茂林2002年从日本东京理工大学取得精密机械系统博士学位后,在日本工作生活多年,回国后他酝酿在工业无人机领域创业。
  “我走过很多地方,也接触过很多机械类、电子类的专业技术人才,没想到在沈阳遇到了最适合的技术团队,他们不可能跟我去北京创业,所以我就把创业地选择在了沈阳。”蔡茂林说。
  2015年10月,蔡茂林领衔的辽宁壮龙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在沈阳成立,目前已申请40多项技术专利,他们生产的油动直驱多旋翼无人机具有大载重、长航时、易操作等特点,填补了国内该技术可商业化的空白,广泛应用于农林植保、物流运输、警用消防等方面。
  公司总经理张黎告诉记者,2016年公司销售额仅为176万元,去年销售额达到6000万元,公司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不少辽宁籍专业人才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回流。
  留住人才加快传帮带
  东北大学关注学科前沿,生物学人才丁辰回来任教
  阜新打造“中国氟都”,250名氟化工技术人才落户开发区
  丁辰已进入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青年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教书育人上。2013年,他的一篇论文引起业界轰动,他提出要将铜离子抵抗致病菌侵袭的研究由生物体外转入生物体内,他首创的致病隐球菌活体动物荧光酶成像技术,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获得更精准的判断。
  2013年,丁辰回到家乡到东北大学任教。那时,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刚刚设立,仅用了半年时间,丁辰就完成了从学者到学术团队带头人的角色转换。从器材的配备到试剂的采购,从人员的分配到经费的管理,从学生的日常教学到创新实验团队的指导,从分析科研现状到把握未来走向,丁辰无不用心经营着。
  丁辰的学生李海龙说:“丁老师授课更侧重对我们独立能力的培养,并引领我们去接触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增强我们的创新意识。”
  丁辰还参与了辽宁中学生英才计划,该计划旨在吸引一批品学兼优,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在中学阶段走入大学,在科学家的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和实践,加快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丁辰告诉记者,他特别希望能在中学生中发现“英才”,也愿意在培养中学生的科研能力上下一番功夫。
  在阜新市氟产业园区,广为流传着氟化工研究所三任所长“燕回巢”、250名氟化工人才回归的故事。
  早些年,阜新氟化工研究所的研发水平曾全国领先,并培养出一大批氟化工科研和管理人才,在氟化工行业,享有“南有上海有机所,北有阜新研究所”的美誉。
  上世纪90年代,当地氟化工产业的百余位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被南方企业吸引,开始“东南飞”,其中就包括1993年阜新氟化工研究所改制前后的三任所长桑奎明、付利民和刘占龙。
  进入21世纪,世界氟化工产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一直在寻找城市转型接续替代产业的阜新,再次把视野投向氟化工产业的发展。从2011年起,阜新加快了氟化工产业发展步伐,着力打造“中国氟都”这一金字招牌,过去流失的阜新氟化工人才纷纷回归。桑奎明于2010年创办了阜新铭大化学有限公司,付利民于2012年出任金凯(辽宁)化工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占龙于2013年出任金凯公司研究所所长。
  阜新市为发展氟产业,建起了开放实验室、公共检测平台。昔日“东南飞”的氟化工人才纷纷回乡,他们或自主创业,或成为氟化企业的技术骨干。如今,250名氟化工专业人员落户阜新氟产业开发区,开发区70%的企业由回归人才挑起大梁。
  人才环境明显改善
  鼓励创新创业
  科研人员可兼职兼薪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围绕人才事业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允许科研人员适度兼职兼薪;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在本省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给予奖励时,奖励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70%,这个比例比国家规定提高了20%。
  沈阳市提出,顶尖人才和团队的重大项目最高可获得1亿元项目资助。大连柔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100余人次,安排965套房源作为人才公寓,可拎包即住;金普新区提出引进高层次人才,按照人才层次给予最高600万元安家费补贴。丹东组建“鸭绿江之友”院士专家联谊会,已成功引进会员82人,其中“两院”院士49人、高层次专家33人,让院士专家走进丹东、了解丹东、服务丹东。
  记者调查发现,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也是人才回流加速和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邹宇说:“虽然我和地方政府直接接触不多,但能看到政府全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坚定态度,并且诚意满满,他们对公司的诉求总是能积极回应并解决。”
  辽宁人才加速回流的趋势正在显现。以沈阳为例,普通人才的流动情况在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数据中有所体现,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沈阳市养老保险关系净转入18844人,其中90%转入人员低于45周岁,净转入人数逐年递增; 沈阳每年净流入高校毕业生2.6万人。
  这些回流人才也频频为辽宁的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惊喜,并引领“辽宁制造”向“辽宁智造”迈进。
  “千人计划”专家吕光泉在美国硅谷生活了20多年,回国后来到沈阳,成功研制了新一代薄膜设备系列产品,产品指标等同或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成本却比进口设备低了30%。
  “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刘踽,通过大连“海创工程”,在大连高新区注册公司并开发全天候、实时对海上溢油进行监测跟踪系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翟建华,这位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后,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交流后,学校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幽雅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对人才引进的“求才若渴”让他非常感动,决定留在这里发展。
  来锦州医科大学之前,“长江学者”张毓荣誉加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国内肿瘤的免疫治疗专家。但是,张毓有自己的选择标准。他说,选择锦州是看准了这里的创业氛围,希望在这里打造一个生命科学研究团队和实验平台,提升基础医学学科建设以及实现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突破。

相关Home news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