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1日电 题:“十四五”全面开启 蓝图描绘出怎样的中国?
中新社记者 李晓喻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1日举行闭幕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获表决通过。至此,中国未来5年至15年发展定下总路线图。这是中国开启新征程的蓝图,更是国人共同的行动纲领。
这是一份有“现代感”的蓝图,指向一个更注重高质量发展的中国。
当今世界,GDP增速早已不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唯一标尺。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劳动生产率高还是低,能否实现绿色发展,都是评判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努力避免“唯GDP论”,集中精力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官方多次强调,当前中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最新通过的路线图越发凸显了这一理念。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国罕见地没有设置具体经济增速目标,只将GDP指标值表述为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这在中国五年规划史上还是第一次。
不以具体增速目标做“硬约束”是一个更加明确的信号,表明今后中国将把重点进一步转向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这是一份有“幸福感”的蓝图,指向一个更注重民生福祉的中国。
中国向来主张“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要求抓住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基本民生。疫情蔓延时不惜成本、不计代价救治每一个生命,经济面临巨大冲击时仍千方百计消除绝对贫困,都是“人民至上”理念的体现。
站在新发展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中国未来15年远景目标中占据的位置越发醒目。
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到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从有效控制儿童肥胖和近视,到消除就业性别歧视……规划纲要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人”的关注,这种价值观将日益体现在今后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
这是一份有“未来感”的蓝图,指向一个更注重科技创新的中国。
靠传统产业竞争已经成为历史。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5G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人类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日益体现在关键核心技术,以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比拼。
根据规划纲要,未来5年中国创新能力要“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将达到7%以上。
中国决心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计划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并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
此外,中国还将在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对中国来说,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不仅意味着补齐关键领域的科技短板,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经济安全,更是进军科技强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的象征。
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处于发展进程中关键时刻之际,这张总路线图既体现了中国的强国新愿景,也为全球带来了海量新机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开放合作的践行者,中国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将给世界经济持续贡献新动能,助其走出疫情冲击后“更上一层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