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人民币国际化:路已铺好,仍需努力

来源: 海外网   日期:2018-01-18 00:00:00 
分享: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需要中国保持资本项目的开放,也需要汇率政策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相配合。

1516230632894017.png

近日德国中央银行确认已将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此前,欧洲中央银行也将人民币列为其储备货币。实际上,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末,全球有约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货币。

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各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的需要。长期以来美元是各国主要的官方外汇储备,而美元在全球储备资产的比重远超于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到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储备体系不可持续,增持非美元储备货币不仅可以提高储备资产投资的多样性,有助于储备资产保值以及分散持有储备资产的风险。同时由于人民币是国际市场上的新兴货币,人民币产品为各国提供新的投资机会。

第二,中国资本项目渐次开放提升了人民币的可使用性。2016年人民币正式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这一成果基于两点共识。一是中国已经跃居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贸易大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官方持有的外汇储备货币构成中应该反映这样的实力变化;二是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货币要具有并保持可使用性。在过去若干年,中国先后开放了资本项目下风险程度相对可控的大部分交易项目和货币可兑换性,比如,直接投资已基本无汇兑限制;中国银行间市场已全面开放;人民币境内、外金融交易品种不断增加,熊猫债和点心债市场初具规模;中国国内股票、债券市场尽管仍受到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的额度管理,但与此同时设立的沪港通、深港通以及大陆香港的债券通为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股市和债市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第三,中央银行之间合作是人民币官方持有重要推手。2008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了一系列的人民币双边货币互换。这是一项双赢举措,一方面伙伴国在金融系统出现问题时可以借助人民币的流动性支持,并可以将人民币用于其贸易融资;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借以签署人民币双边互换协议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认知度。目前已有36项包括续签的双边货币互换合约,金额达3.4万亿元人民币。

在过去几年间,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了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定的停滞。

从发展阶段看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2009年到2015年中后期。这一时期人民币支付功能快速上升,人民币离岸市场迅速兴起,人民币境外存款大幅度上升,同时伴随人民币清算行设立,人民币离岸中心遍布各大洲。这一期间资本项目快速开放,特别是人民币升值,极大支持了市场持有人民币资产的需求。二是从2015年中后期开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出现停滞,人民币在贸易结算和投资计价等功能有所下降。由于人民币贬值并伴有资本外流,针对增加的金融风险和外汇市场动荡,中国加强了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这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人民币的跨境交易。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也基本涵盖了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计价单位这三项的主要功能。但是,从使用程度和市场份额看,与包括美元、欧元在内的成熟的国际货币比较,人民币国际化程度非常有限。比如,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份额仍高达60%左右,欧元占近20%,人民币只有约1%。在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为第6位,但份额仅为1.8%。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尽管人民币成为第8大交易货币,但其份额只有4%左右。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需要中国保持资本项目的开放,也需要汇率政策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相配合。而金融开放将使中国不得不面对资本流动对国内金融稳定性的冲击。客观理解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认识到这样的事实,即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的节奏决定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中国金融开放需要平衡各种风险,而人民币国际化则应是顺理成章。

(高海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相关Home news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