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南雄以前种黄烟,要专门搭建烤房来烤制。小时候我常去帮父亲烤烟。后来,烟站统一建造了用电的新烤房。很多年轻人像我一样离开了村子,出去闯世界。大家重逢时,再一起喝酒、抽一根老家的晒烟,谈的都是昨天的故事……
请点击链接收听音频:https://mp.weixin.qq.com/s/uWc1RxB1fifktZ7_fIVUOw
家乡南雄以前种黄烟,而且出一种很有名气的黄烟,叫堂角烟。
黄烟是一种晒烟,要专门搭建烤房来烤制。烟叶也要抢时间“下树”,不收会烂边、烂叶,收下来就得赶紧烤干,所以有时我们天天晚上都要上烤房烤烟。
烤房依墙而建,是房中房。以前都是用烟笪装烟叶,用竹条编制成的长方形烟笪,把烟叶放中间,然后用一根竹橇闩住。烟笪通常长两米,宽0.5米。架在烤房中间两根长2米、直径0.12米的圆木上,离地面1米高;烤房中 间用厚铁皮或薄砖、瓦片砌一条火路通道,门口再砌个炉灶,就算完成了。
我上小学时,夏天放学较早,常去帮父亲烤烟。父亲把烟叶弄上烟笪,我负责插上烟橇。有时父亲会叫我算一算铺一架烟叶要用几多烟笪,又有几多烟橇。我算出来了,父亲就心情愉快,“乖仔、乖仔”地叫;有时我算不出,父亲就抽起一根烟橇打我,母亲总是骂父亲:“你拿那么粗的烟橇抽,想要人命呐!”
烤烟时,父亲先用棉被压着尼龙纸,封好烤房的屋顶和窗,然后让我加柴烧火。父亲说,等烟叶一变黄,就得打开窗,放走热气和湿气,再不能有明火。这很要技术,放早了,会烤成青烟;放晚了,又会烤成黑烟。
农活忙时,我们兄弟俩周末还会去生产队帮忙,挣点工分。种烟时,我们帮忙施肥;摘烟叶时,我们帮忙打烟笋、捞烟叶;烤烟时,我们帮忙摆烟笪
后来烤房改烧煤了,把煤饼推进灶里点燃后,人就可以休息几个小时,轻松不少。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接过父亲的担子,开始烤烟为生。这时村里已改种另一个品种的烤烟。烤房也不一样了。一间烤房大概4.5米高,隔出三层。每层墙两边放着圆木,烟叶则用一根根竹子绕绑着,架起来烤。我家用厚铁皮做了个三条火路的烤房,一次 能烤60多根竹,烤出的烟叶很黄且香。 也有的人家一次能烤100多根竹的。
那时,烤房带给我们的,就是未来的美好生活。村里好多年轻人干这个。晚上,大家上完烤架后,就带上几瓶啤酒、两斤花生,去你家烤房看一下,又去他家烤房看一下,边喝边吃,边讨论怎么放水、怎么焖黄、怎么把握火候等问题。有时别村烤烟的也会来凑热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大家都对前景充满信心。
再后来,烟站统一建造了用电的新烤房。种烟叶收入虽多,却很少有人种了,因为太辛苦。很多年轻人像我一样离开了村子,出去闯世界。再回来时,旧烤房依然在,却已废弃不用了。大家重逢时,再一起喝酒、抽一根老家的晒烟,谈的都是昨天的故事…… (羊城晚报2020年12月27日A07版 责编:吴小攀)
编者按
本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并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个人信息请提供电话、身份证号。
来源| 羊城晚报
作者 |刘九金
编辑 | 木言
校对 |朱晓明
审签| 鲁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