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海外文物归乡路,当移除“拦路虎”

来源: 北京日报   日期:2018-01-11 16:52:04 
分享:

海外回流文物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从早年间的圆明园“十二兽首”到近年福建三明“肉身佛像”,每每这些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稍有风吹草动,都会拨动公众神经,引发一番热议。人们在传递民族情感之余,往往也会道出同一个追问:离家太久的它们,到底何日归故里?

曾经追问背后的几多无奈,如今正迎来一次真正“破冰”。去年底,财政部、商务部、文化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文物局六部门联合调研文物回流税制,多年被视作文物回流“拦路虎”的高税率或将下调。这的确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近50个国家的数百家博物馆里,源自中国的文物总量约164万件,如果再加上民间藏品,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已逾千万件。如此庞大的文物基数,总在不时刺激国人的民族情感。尤其伴随综合国力日渐增强,人民消费水平节节高,到海外回购那些离乡多年的国宝级文物,俨然成为一种潮流。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很骨感,想把散落海外的文物领回国内并没那么容易。不妨先来看一组数据,中国近些年已成为全球艺术品交易大国,但艺术品产业的外贸额度仅占一成,每年艺术品进口规模尚不足百亿元。造成如此现状的背后“拦路虎”,主要是艺术品进口关税偏高。尽管近两年艺术品进口关税已呈下降趋势,可占税率大头的增值税依然高达近两成。从全世界范围看,这一税率都是相当高的。比如美国对超过100年的文物可以免税,而且免收增值税;中国香港更是对所有文物艺术品免征进口关税及增值税。

“拦路虎”阻隔的,正是回流文物的归乡路。为规避缴纳高额关税和增值税,一些即便斥巨资从海外淘回的“宝贝”,依然不能归来与故乡人重聚。举个并不好笑的例子,前些年国内知名藏家刘益谦花了五千万元从纽约苏富比拍得苏东坡《功甫帖》,以及出资2.8亿港元从香港苏富比竞得明成化鸡缸杯,如今都无法摆在其家中或者私人所有的美术馆内,而只能存放于上海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无他耳,想要离开保税区回家,就得缴纳高额税负。

可能有人会说,为何不依靠国家层面追索文物?其实这条路也很艰难。以此方法回国的文物并不多见,行之有效的还是通过文物经济杠杆促进回流,近20年来以拍卖形式回归故里的中国文物接近10万件。只是高企的税负,尤其是2012年海关严格管控以后,这条路也越走越窄。

承载着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物艺术品回流,原本为人们提供了一条与国宝的重逢之路。可如果单单因为税负受阻,就实在有些可惜了。其实,不论国内民间资本还是海外藏家,他们对文物回流都持积极态度,只是存有减免税负的诉求。好在不久前的这次调研文物回流税制,让人们看到降税简政将是大势所趋。或许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流落海外的文物荣归故里,让后人看到曾经辉煌的同时,也激发新的文化自信。

诚然,艺术品回流之路并非坦途,但有了移除“拦路虎”的担当,再辅之以政策和市场各方参与者的协同努力,海外文物回家的“绿色通道”,当为时不远。


相关Home news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