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特殊之年的两会,习近平为何先提“人民”?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20-05-24 15:22:32 
分享:

       中新社北京5月23日电 题:特殊之年的两会,习近平为何先提“人民”?

  作者 钟三屏

  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5月22日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与代表交流并作发言。这是他今年两会首次到团组。

点击进入下一页

  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等成为“时政热词”的特殊之年,习近平的发言主题却并非这些年度“特别任务”,而是一个指向当前所有问题之“本源”的词汇——“人民”。在官媒播发的2000余字消息稿中,“人民”出现28次。

  今年两会,习近平首次到团组的发言,为何先提“人民”?

  “人民”,是特殊之年特殊两会的逻辑重心。

  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谈到他对一位来自湖北的全国人大代表所讲的话印象深刻。这位代表说,湖北一位87岁的新冠肺炎患者,身边10来个医护人员精心呵护几十天,终于挽救了老人的生命。“什么叫人民至上?这么多人围着一个病人转,这真正体现了不惜一切代价。”习近平说。

  今年两会,有一项特殊安排,犹显“人民”的分量。当最高权力机关和政治协商机构年度政治会议开幕时,均有一个环节——与会人员全体起立,为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1分钟。在这里,“人民”既是表达尊重的主体,又是被尊重的对象。

  “人民”,也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篇幅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角。稳就业保民生居于报告突出位置,仅“就业”一词就出现39次,这在历史上可能是首次。突出“人民”,意味着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

  两会中的“人民”印迹,也在印证着“从人出发,以人为依归”的逻辑。

点击进入下一页

  “人民”,是特殊之年中国抗疫的价值标尺。

  习近平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说,“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被认为是中国面对疫情冲击始终秉持的价值标尺,不惜代价救治患者成为中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从要求最大程度降低感染率、病亡率到快速扩充收治床位、不断优化诊疗方案,从加强药物、疫苗和检测试剂研发到保障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习近平部署中国尽最大努力救治每位患者,保障更广泛人群的安全和健康。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19日,中国各级财政共拨付疫情防控相关资金1452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重要一项就在于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截至4月6日,所有确诊和疑似病例的医保结算涉及总费用约14.86亿元。在中国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省,疫情暴发以来已治愈80岁以上新冠肺炎患者3600多人。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还体现在尊重全社会的抗疫努力。习近平认为,自觉配合疫情防控的广泛人群“形成了疫情防控的基础性力量”,他赞叹并感谢“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武汉人民。

  以人为“价值标尺”,在保障“最大多数”和“每一个人”这两个维度上追求统一,显示了抗击疫情的中国态度。

点击进入下一页

  “人民”,是特殊之年中国发展的着力导向。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之际遭遇新冠疫情突袭,凸显2020年之“特殊”。面对特殊之年,民之所需仍是习近平在作出决策部署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时的重要发力点。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他要求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清晰表明中国不让任何一个贫困人口通过统计数字“被小康”的决心;在内蒙古团,他要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只能用来为民谋利”。

  在全国两会前夕多次考察中,他着眼不同角度、针对具体问题强调保护民利。在浙江,他要求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在陕西,他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在山西,他要求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的实践,正成为习近平这句话的最新注脚。

  “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习近平今年两会首次到团组,再次清晰诠释他心中的“人民至上”。(完)(制图:中新社 图片素材来源新华社)

相关Home news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