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8日电 题: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赴鄂医疗队:关键时刻拧成一股绳
作者 马秀秀
在武汉,由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派出的三支医疗队共89名队员正与新冠肺炎疫情进行着激烈的较量。从报名时义无反顾,到驻守时全力以赴,这些白衣战士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合力战胜病毒灾情,帮助武汉渡过难关。
组队:雷厉风行
除夕当晚,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派出第一批赴鄂医疗队伍,9名医护人员火速出征;2月18日,第二批15名白衣战士又赴前线;仅隔3天,该院第三批共65人的医疗队再次出发,增援武汉。
基于抗击疫情需要,三批医疗队伍均派出了呼吸科、感染科和重症医学科为主的医护人员,以充分保证湖北一线战队的战斗力。第一批医疗队从接到通知到组建完成,仅用了一个多小时;第二批、第三批医疗队中,既有从医超过20年的白衣天使,也有刚入职不久的“90后”,还包括精神心理科医生,为前线患者及医生提供最全面的心理健康保障。
资料图:暨大再派65名医护赴鄂接管重症病区。图为医疗队队员与同事依依惜别。(郭军/摄)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徐安定说,作为大本营,医院各部门从医疗设备、防护物资、生活用品等多方面,尽可能为前线提供保障。“我们不希望队员‘裸奔’,要把可用物资全部调动起来供前线战士使用。”
出征:义无反顾
在三批出征医护人员背后,不乏令人感动的故事。
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吴义已过知天命之年。1998年,长江遭遇百年一遇大洪水,他曾参加广东医疗队驰援武汉;今年的除夕之夜,他作为首批赴湖北医疗队队员再次选择出征。而在此前,他本是打算回重庆探望刚刚出院的90岁高龄的老母亲。
资料图:暨大再派65名医护赴鄂接管重症病区。(郭军/摄)
“自古忠孝难两全。”吴义说,有了大家才有小家,国家有难、疫情在前,医务人员必须要站在一线,“去武汉肯定是首选。”
疫情发生后,神经内科及神经重症专业的孟珩医生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出征前,他给年幼的儿子写下亲笔信。“我相信等你长大以后会明白爸爸的决定,希望你长大也要报效祖国,以爸爸为榜样。”
为更好开展医护工作,“90后”护士张雁飞在出征前剪了“小男孩头”,还发了条朋友圈:“17岁开始就没剪过短发的我,的确有点帅!”
受命战江城,张雁飞颇有信心:“在医院隔离病区已经完全进入状态了,去武汉就是换了一个工作地点而已,我们一定能平安回来。”
战斗:全力以赴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批和第二批赴鄂医疗队共同接管武汉汉口医院呼6病区(原呼吸内科),这里有“最难啃的硬骨头”之称,只接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第三批赴鄂医疗队则与其他医疗队联合接管了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
资料图: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批驰援湖北医疗队15名队员在汉口医院门口集结,进入病区前合影。
培训学习、考核上岗,自到达前线以来,医疗队队员们快速适应,全力以赴投入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每天凌晨一点多睡,早上六七点起已成为不少医务人员的常态。
某日凌晨6点,在奋战七八个小时之后,“上岗”第一天的感染科医生李敏然冒着寒冷天气回到了宾馆,可她心里还惦记着危重患者的病情。在记录自己心情时,她写道,“此刻,只是盼着武汉的疫情能有效控制,感染的患者能得到很好的医治,我们驰援的医务人员能平安返回。”
徐安定告诉记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虽然只有40多年历史,但秉承了百年高校暨南大学自强不息的精神,特别是在危难或关键时刻都能拧成一股绳,形成强有力的战斗团队。
“你们已经是英雄,但是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我们绝不要英雄的雕像。”徐安定说,作为大后方,医院每天都关注前方团队的工作状态,叮嘱他们务必保重,平安归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