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三批赴鄂医疗队接管病房的第一个班(左起:医疗组长尹海燕主任,吕荣钊医生,护理组长蓝静儒)。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北京2月29日电 题: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赴鄂医疗队许典双:去需要用人的前线,我愿意
作者 马秀秀
接受穿脱防护服、院感知识培训,制定规章纪律,学习信息系统操作及各项流程……日前,在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由65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第三批支援医疗队伍已经正式投入工作。
“因为是医疗队伍联合接管中南医院,做好前期培训非常重要,否则影响的是整个团队。”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三批赴鄂医疗队领队许典双表示,医务人员、当地相关部门等通力合作、众志成城,大家都铆足了劲儿,一起帮武汉渡过这段艰难的日子。
据了解,目前有8个省的医疗队伍联合接管了中南医院,8省医疗队医务管理人员成立了联合医务部,共同处理医务;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65位医护人员正是广东省医疗队伍中的一支。
“一定要保证队员安全。”此次带队出行,许典双坦言,自己感受到不小压力。“前期培训,只有队员考核通过了,才被允许上岗;我常常叮嘱大家,做什么事情前首先要确保自身的安全,否则影响的是整个抗疫。”
时间回到1月24日。那天正值除夕,下午在接到广东省卫健委组建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通知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便发出了征集令,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此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经于1月24日晚、2月18日中午先后派出两批支援医疗队伍,接管武汉汉口医院呼6病区(原呼吸内科)。
虽然自己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与急需的呼吸、感染专业有些距离,但因为在重症病房和急诊科都工作过,许典双也早早报了名。在得知第三批支援医疗队伍需要医务管理人员时,作为医院医务部主任的许典双立即再次请战,“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武汉疫情严峻,能够去更需要用人的前线,和当地民众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并肩作战,我愿意。”
从21日奔赴武汉至今,医疗队已经逐渐适应了在当地的生活。许典双说,刚刚到达时,大家很谨慎,经过培训、看到中南医院医生的工作方式、了解到相应防护级别后,大家都做到了心中有数,表示信心满满,要干好这件事。
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第三批赴鄂医疗队伍中,有17位医生和48位护士,年龄最大的52岁,最小者仅23岁。许典双说,虽然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科室,但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令他感动不已。
比如,出征前,队员林辉翠请来剪发志愿者,帮队员们理头发,针对头发的美观和安全性问题,大家共同“出谋划策”;比如,大家有各种资源都会互相分享,有什么累活儿也都抢着干。
“因为前方人手紧张,许多医生既要治病救人又要兼职行政工作。”许典双举例说,因为后方不断有捐助物资到达,临床医生黄涛便承担起监管物资的工作。虽然没有任何物资储存经验,但从物资出入库、清点,再到分发、账目登记等,他都做得很专业到位;还有医学影像科的汪飞,兼职整个医疗队秘书和医务干事,工作繁多,还积极为队员拍下第一次上班进病房前的珍贵时刻,为大家留念,“通过抗疫,可以发现很多人身上平日里很少显露的亮点。”
许典双坦言,虽然在前方工作辛苦,但来自多方的关爱让他们感到格外暖心。
出征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65位白衣战士准备了人手一份的“暖心行李箱”,箱子里,从药物、防护用品到毛巾、软水桶、筷子等生活用品,再到“每日坚果”,一应俱全,“现在,后方的支援也在源源不断涌来。”
“当地相关部门也十分给力。”许典双介绍,他们入住的酒店里,设立了站长,站长由各级政府部门人员担任,医护人员有需求时,站长会马上协调提供帮助。比如,帮助上晚班的医生护士约车、酒店24小时为医护人员备好热饭菜等,“当然我们不会提个性化要求,不随便给对方添麻烦,自己能克服的困难就自己克服。”
在武汉一周以来,每天凌晨一点多睡,早上六、七点起已经成为不少医务人员的常态。
“前期部署工作比较烧脑,要花很多时间处理。”许典双说,根据工作性质,他们已经建立了医务、医疗、护理、物资、信息、安全、宣传、党务等十几个微信群来沟通协调相关事宜,每个人都根据分工,站好自己那班岗。
某天下班,许典双从中南医院步行回驻地,他说看到水果湖边上的芦苇已经长得很高了,霓虹灯闪耀在空无一人的汉街上,“我依稀能看到之前这里的熙熙攘攘,听到之前的人声鼎沸……而现在,连空气都是寥落的。”
他还说,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消灭疫情,武汉一定会恢复昔日的繁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