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国电视  >> 查看详情

中国电视-《国乐的侧脸》:楚声楚韵,古曲《离骚》

来源: 中国电视   日期:2022-11-17 21:09:40  点击:7065 
分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史上《离骚》曾经激荡过无数刚直寂寞的心灵,人们用各自的方式吟诵诠释着这首不朽的诗篇。今天《中国电视》带您在《国乐的侧脸》中追寻楚音楚调,循着诗人的足迹,重回经历过3000年沧桑的中国荆楚大地,同时,见证古老的乐音在今天的延续或重生。
 

 

      秭归是屈原的诞生地,每年中国的端午节那里都会响彻独特的呼喊声。秭归县的乐平是少年屈原成长的地方。从那里开始,屈原用楚地的语言和音律创立了一种新的诗歌体——楚辞,《离骚》是最具代表性的篇章。此后,中国的诗歌从集体的诵唱变成了个人的歌咏。村民自发组成了诗社,取名“骚坛诗社”。所有的诗要依字行腔,这是一种古老的,类似嗟叹的诗歌诵唱方式。

     屈原的后裔们借着一遍遍的吟诵去感怀诗人2000多年前的咏叹,试着去理解他的悲辛、苦闷、探索和追求。1000多年前的晚唐琴人陈康士,同样在《离骚》的诗句中反复揣摩,并且去效仿、致敬那个令他钦佩不已的高洁灵魂。据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记载,《离骚》原曲是屈原自作,再由后人追感衍生,但后世的琴家多认为现存琴曲是陈康士的作品,是他依据原诗吟唱逐渐发展成的琴曲,诗句还成了音乐的标题。琴曲《离骚》带着鲜明的楚地音乐特色,对后世理解楚调有着深远意义。
 


 

(丁承运)
 

      丁承运是当代中国知名的古琴演奏家,也是楚地音乐的研究者。琴曲《离骚》对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多年来,他从演奏家到琴学研究,再到结合楚地特色的音乐学研究,琴曲《离骚》一直都是一把钥匙。“据说到唐代(618年-907年)的时候,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丁承运认为陈康士的作品可以看作是楚声的遗存,这就是一个线索,本来是历史上的疑难课题,但是通过古琴上的互证给有限的文献资料开辟了一条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中国电视》邀您收看《国乐的侧脸》更多精彩内容:
    https://yspapp.cn/kAv

 

您对《中国电视》推介的内容是否满意?有什么建议您可以致信zguodianshi@163.com。


  • 评论内容*
    姓名
    验证码*  

相关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