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展览,833件展品。
不久前,“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正式启动,这是一次全球最著名、最珍贵的龙泉青瓷文物集结,堪称史无前例。展品中的507件来自故宫博物院,205件来自浙江等18个省市的32家博物馆和考古所,121件来自境外6个国家和地区的11家博物馆和考古所,其中还有35件是来自越南、泰国、缅甸、日本、伊朗、叙利亚、埃及、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模仿龙泉青瓷的作品。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传承了1700多年的龙泉青瓷,以其釉色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曾长期问鼎世界瓷器之巅,但自明朝中后期开始,随着青花瓷的兴起以及海上贸易的衰落,盛极一时的龙泉窑口纷纷倒闭,顶尖技艺逐渐失传……
“雪拉同”就是龙泉青瓷
上世纪五十年代,不少外宾访问中国时,总会向主人提起“雪拉同”。但当时的外事人员根本不知道“雪拉同”为何物,只能答复说没有。直到一位苏联援华专家来中国时,提出也想要一件“雪拉同”,这才引起了外交部门的重视。
几经了解,外事人员从时任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部主任陈万里的口中得知,“雪拉同”就是龙泉青瓷。知道此事后,周恩来专门作出指示:“要恢复祖国历史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自此,龙泉青瓷迎来了第一次复兴。
1958年的春天,在距离龙泉市区约36公里一个叫上垟的小镇上,由8位专家组成的仿古小组,点燃了恢复龙泉青瓷的第一炉窑火。当时仅有14岁的徐朝兴跟着专家,根据各地搜罗来的文字、实物,一点点重塑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恢复是一场大会战,也是一场攻坚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龙泉青瓷传承人徐朝兴说。
为了恢复龙泉窑,文物考古专家还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500多个古代窑址和一些瓷器标本,并参考龙泉老艺人家传工艺配方,经过数百次试烧、比对,青瓷配方调整成功,且达到了南宋时期的水平。
“那个时候一出窑就要向党送喜报。我们龙泉青瓷烧成功了,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徐朝兴回忆,第二年,窑口还成功生产出了为建国十周年大庆使用的国庆用瓷和礼品瓷,沉寂了三四百年的龙泉青瓷终于走上了复兴之路。
从一家独大到百家争鸣
到了1970年前后,龙泉青瓷风靡海内外,成为日本、法国、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抢手货。可捧着“金饭碗”的龙泉人怎么也没有想到,改革开放后,他们再次掉了队。
“当时国营瓷厂对青瓷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介绍,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体制改革后,龙泉青瓷行业撤销了国营龙泉瓷厂总厂,设立龙泉瓷厂、龙泉瓷器一厂、龙泉瓷器二厂、龙泉瓷器三厂以及龙泉青瓷研究院,各自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些国有企业由于连年亏损而相继破产转制。”
龙泉青瓷又一次陷入了低谷,不甘落后的龙泉人只好探索新的青瓷技艺。金逸林便是当时国有瓷厂副厂长,他与父母、哥嫂等一家十几口人都下了岗。“我决定抛弃传统工艺,走产业化的道路。”金逸林租下300平米厂房,再次创业办起了金宏瓷厂,专业生产酒瓶。
“让名酒配上名瓷。”按照这个思路,金逸林高薪聘请专业设计师开发新产品。“酒瓶等容器不比一般的艺术瓷,容积大小会影响酒的容量,对尺寸的要求更是小到头发丝,做起来比工艺品更难。”
在龙泉,像金逸林这样的艺人还有许许多多,也逐渐形成了一抔黄土实现全家创业,一件青瓷带动万人青瓷产业链的格局。
青瓷走向世界大放异彩
到了本世纪初,当代龙泉青瓷真正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
2006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又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迄今为止陶瓷类唯一一个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陶瓷技艺。
“尤其是这几年,龙泉青瓷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正以绝佳的艺术魅力不断征服市场。”中国嘉德拍卖会艺术总顾问翁利感慨地说,去年,一件青瓷作品便创下了32.2万元的高价,整场拍卖均取得不俗的市场表现。
如何复兴青瓷文化,振兴青瓷产业,重现“非遗荣光”?近几年,龙泉深入开展多层次、立体式的青瓷文化宣传,让其升华为龙泉人的共同精神追求。仅去年和今年,龙泉一方面大手笔举办了首届世界青瓷大会·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故宫龙泉青瓷回家展、海丝之路·南海Ⅰ号龙泉青瓷归源展等“请进来”活动;另一方面深化国际交流,举办龙泉青瓷联合国总部展,在泰国成立海外首家“中国青瓷文化学堂”等,以青瓷为语,重振世界版图。
“当前,龙泉青瓷文化产业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新机遇,我们必须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实干担当、奋斗拼搏,加速青瓷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经济迭代发展,加快壮大支撑发展特色新动能,把龙泉打造成一座与世界对话的精彩城市。”龙泉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致力做好“深化”“物化”“转化”文章,重现“青瓷之路——开放之路”辉煌,答好龙泉在新时代赶考路上设定的必答题。(来源:丽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