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化艺术  >> 查看详情

意大利侨网:中华文化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24-09-20 13:48:46 
分享:


        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华文化现代化”这样的表述很少在官方的正式会议和文件中被提及。2017年3月17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的刘奇葆同志在讲话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中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至于“中华文化现代化”这样的词组后来为何不再被提及了,笔者请教过中央党校和相关高校文化学方面的专家,答案不尽相同。我以为,当时文化系统都在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强调“中华文化现代化”,会被误解为抛弃传统。直到后来才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时“第二个结合”这一重要理论还没有被提出。

        我们知道,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我们在定义“中国式现代化”时有这样一句: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句话告诉我们,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物质文明的现代化,也是精神文明的现代化,而且,两者之间要互相协调。‌协调‌的基本含义是搭配得适当,意味着在不同事物之间达到一致或平衡,以实现和谐的状态。

        我们在解读“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时,肯定要先搞清楚精神文明涵盖了哪些领域。比较规范、完整的解释是:“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一是社科文化方面,包括社会的文化、智慧的状况,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二是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的状况。精神文明的作用是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及政治保障,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该注解提及的“文化”,我们的理解是指“小文化”,其实,教育、科学、艺术、卫生和体育等都是国家“大文化”的组成部分,他们共同建构了国家的软实力系统。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用这样一个排比句,把文化在当今中国的作用与地位已经讲的一清二楚。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的时候,“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这一句又是重点中的重点,而要深刻领会这一句的内涵,肯定无法回避“支点”这个词。百度是这样解释“支点”的——杠杆发生作用时起支撑作用固定不动的一点(除动滑轮外),引申指事物的关键,中心。

        有这样的认知,在学习相关文件性表述的时候,就可以“一步到位”,比如:加强文化建设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夯实文化强国建设基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新征程上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让文化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既然文化的作用如此巨大,文化带动的领域如此广泛,那么,如果文化自身不能实现现代化,怎么可能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支点”的作用。也许你会说,大道理谁都懂,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肯定要找准“根本遵循”,只有找准“根本遵循”,才不会发生方向性的错误。那么,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化的“根本遵循”是什么?寻找“根本遵循”,肯定要从党的纲领性文件和领袖在重要场合的重要讲话中去探寻。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八部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的导语中是这样表述的——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除了二十大报告、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等最高级别的政治文件外,我们还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两次重要会议上的重要表述——6月2日,他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0月7日至8日,在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他再一次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

        笔者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已经完美包含了“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这部分内容。我们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第二个结合”产生的“化学反应”而造就、形成的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它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成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也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搞清楚“根本遵循”,再去探讨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就显得更加有意义。笔者认为,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文化建设层面的三大主线,之所以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这条主线与当今中国社会、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我们国家的三大文化体系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是最年轻的文化,理论基础最为薄弱,发展形态也最为碎片化,以“系统集成”的思维,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建设好,正是“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的一项最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战略工程。但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不是“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的全部内容,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具有鲜明中国标识的文化,我们在弘扬、传承的过程中也要“守正创新”,在“守正创新”的过程中,特别要研究与其它文化的融合发展,特别是与数字文化、科技文化的融合,使新的文化生命体能够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动能,去支撑、引领社会、经济的发展。

        “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还必须正视“创造新文化”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还有非常重要的一句:“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笔者认为,这句话,两个逗号,可以拆分为三小句,这三句之间并不是并列、而是递进的关系。第一局“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是指认识和态度问题,认识和态度到位了,才可能推进后面两项工作。如果语法上的递进关系是成立的,那么,“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毫无疑问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提。也就是说,“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已经作为一项“独立的工作”正式被提了出来。

        那么,为什么“创造新文化”会在这个时间点被正式提出来?笔者以为,今天的中国肩负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历史使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不仅要注入世界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也要对现有的全球公共文化体系进行优化和改造,文明是文化建设的终极成果,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明成果,身处今天这个时代的中国,除了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为人类提供具有中国标识的公共文化产品,还要在全球公共文化体系中提升我们的话语权。“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就是今天我们推进这项工作的根本遵循。(作者:XIE PEIKANG,意大利侨网副主编)

相关产品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