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4日电 题:埃及汉学家米拉:汉语在埃及像星星一样璀璨
作者 秦诗言
“现在,汉语在埃及像太阳一样闪耀,像麦穗一样金黄,像月亮一样皎洁,像星星一样璀璨。”埃及汉学家、文学翻译家米拉·艾哈迈德(Mira Ahmed)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用诗化语言表述。
在父亲建议下选择中文专业
近年来,中国文学作品在埃及译介和研究大量涌现。谈起如何走上中国文学翻译之路,米拉表示,最初,她的父亲认为汉语将来会大受欢迎,并且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抢手专业,在父亲建议下,2002年她进入了位于埃及首都开罗的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学习。
在大学里,米拉成绩名列前茅,这激发她爱上中文和中国文学。毕业后她果断转向文学翻译专业。
米拉表示,一段艰难的旅程开始了,这是一条充满荆棘和困难的道路。作为一名文学翻译家,她承担了很多压力,需要更多的个人努力。
米拉的第一本阿拉伯语译作是鲁迅短篇小说集《狂人日记》。在翻译界,鲁迅的作品被认为是“极为难译”的,但米拉的译作一经推出就获得读者和学界的一致好评。
此后,米拉陆续译介了毕飞宇的《推拿》、鲁迅的《伤逝》、王蒙的《这边风景》《笑的风》、李昂的《杀夫》、王育琨的《苦难英雄任正非》、杨克的《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熊育群的《我的一生在我之外》和劳马的《心里话》等作品。
在米拉看来,为梦想而努力是美好的,这是一条努力与幸福之路。每本书都是由一个梦想变成了现实,每一位作家诗人都有一个故事。翻译中国文学作品,讲述这些故事,让她进入一个充满秘密和故事的世界。
翻译过程是文化、文明的传递
对于译者来说,在翻译过程中克服“不可译性”,往往最具挑战性。文学翻译需要译者广泛了解作品的文化历史背景,以熟悉作品的所有细节。对此,米拉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组词语和语言结构的传递,更是文化、文明的传递。
8年前,她在翻译第一本译著《狂人日记》时,激动得浑身发抖,好像鲁迅先生站在面前看着她。她说,自己一遍又一遍地推敲每一个词,生怕译错。在这个过程中,两人仿佛坐在一起吃饭讨论,如同对话般一问一答。目前,米拉已翻译了鲁迅的大部分作品。
翻译《推拿》时,米拉戴着黑色眼镜,假想自己是进入盲人世界的人,感受他们的心理;在翻译《这边风景》时,她用心灵游历了新疆伊犁地区,了解大量当地风土人情,仿佛自己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翻译《苦难英雄任正非》时,她领悟到苦难的意义——如何造就一个真正的男人,这些企业家是从苦难中诞生的。
谈及作者,米拉表示,女作家魏微让她知道了一个女人能爱得深,恨得也深。她认为,魏微带来了梦想的绿洲,是她灵感的火花,就像在看一部永远不会结束的法国电影。
翻译中国诗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米拉认为,自己仿佛飞上了高远的银色云朵,在云朵之上跟随诗人杨克的诗句翩翩起舞。“你怎么知道诗人杨克的感受?这是一个有着万千心绪的诗人啊!中国人是多么幸运,你们拥有杨克啊!”她表示,读着诗人熊育群的诗,学会了诗的另外一面——爱、分离,以及其它很多内容,知道诗还可以是美丽的艺术画,或是夜里流淌的迷人音乐。
本土汉学家成为译介中国作品的主力
埃及是非洲和中东地区第一个在大学开设中文课程的国家。1958年,艾因夏姆斯大学开设中文系,是埃及最早开设中文系的大学。2002年,中国在开罗建立了第一个在非洲和中东地区的文化中心。
米拉表示,自1956年两国建交以来,埃中关系在各领域不断发展,文化成为同为文明古国的埃及、中国之间的重要纽带。
米拉称,近20年来埃及培养的本土汉学家也逐渐成长,成为译介中国作品的主力。最先铺平道路的是学者阿齐兹(Abdul Aziz Hamdi)和费贾尼(Mohsen Ferjani)。在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文学吸引了世界更多的目光,埃及翻译家和出版社也将目光转向了中国文学。米拉认为,这是中国文学在埃及传播的真正开端,让埃及读者们开始广泛地了解中国文学的特色。
通过翻译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中国文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文教育,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于海外“汉学热”现象,米拉说:“现在,汉语在埃及像太阳一样闪耀,像麦穗一样金黄,像月亮一样皎洁,像星星一样璀璨。”
米拉透露,现在很多埃及大学开设中文系。不仅汉语使用者人数提升,中国问题研究者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当然,对汉学感兴趣的人不限于汉语使用者,很多不会说汉语的人也希望对汉学有所了解。
通过书籍互译、文化中心和大学间的交流,中埃文化交流愈发深入。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在开罗尼罗河上举办的中国传统龙舟赛活动,这不仅是龙舟赛首次在埃及举办,也是首次亮相非洲和中东地区。
作为一名翻译家,米拉表示自己的责任是通过翻译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中国本土文化,呈现中国的形象、习俗、传统和丰富多元文化的真实面貌。
受访者简介:
米拉·艾哈迈德(Mira Ahmed),2006年毕业于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文学翻译家、汉学家、埃及中国事务研究员、中埃比较文学研究员、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成员、作家,将多篇汉语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发表于埃及与阿拉伯语杂志及报纸上。代表译作为鲁迅短篇小说选集《狂人日记》、毕飞宇长篇小说《推拿》、王蒙《笑的风》、石一枫《世间已无陈金芳》等。2017年5月,《推拿》阿拉伯语译本获得第三届埃及《文学新闻报》最高翻译奖。2019年11月,《世间己无陈金芳》阿拉伯语译本获得首届全埃中国当代小说青年翻译大赛一等奖。2023年5月,《这边风景》阿拉伯语译本获得埃及国家翻译中心青年翻译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