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重庆6月4日电 题:重庆白鹤梁题刻为何要与埃及尼罗尺石刻联合申遗?
——专访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杨邦德
作者 梁钦卿
位于重庆涪陵区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类博物馆。白鹤梁是长江中一道长1600米的天然石梁,梁上题刻记录了长江涪陵段1200余年间的枯水水文,极具科学价值,目前该遗址正在和埃及的尼罗尺石刻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白鹤梁题刻为何选择与埃及尼罗尺石刻联合申遗?千年水文监测历史对当今世界应对水文灾害有何借鉴意义?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杨邦德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同为世界上记录古代水文的遗址,中国白鹤梁题刻与埃及尼罗尺石刻各有何特点?
杨邦德:白鹤梁是位于重庆涪陵区城北长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相传古时常有白鹤群集梁上嬉戏,故人称白鹤梁。梁上有题刻165段、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其中具有水文价值的题刻108段,记载了自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以来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涪陵地区有一句民谚,“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从唐朝以来,古人用刻石鱼的方式,将历年枯水位镌刻在白鹤梁岩壁面上,这种刻鱼为尺、设标记水的发明被称为石鱼水标,是世界各大河流域独一无二的创举,为研究长江水文、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规律提供了实物佐证。古人分析水文数据发现,长江洪枯水大约每10年为一个周期,“石鱼出水”即可认为枯水周期已过,丰年将至,接下来一年将会雨水充沛,五谷丰登。
而古埃及时代的尼罗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水位观测的流域之一,尼罗河水位测量历史超5000年,记载下来的有1300多年。早在公元前,埃及神庙的祭司们发明了一种水位测量标尺,作为测量尼罗河水位的工具,后被称为“尼罗尺”,可通过水位与作物的收获关系来确定税收额度。
尼罗河上至少曾有20个尼罗尺,这些尼罗尺沿河间隔设置,水位记录被保存在宫殿和神庙的档案里。现存尼罗尺主要位于尼罗河的上游及下游,呈多点分布特征,主要包含三种形式:第一种为垂直淹没在河水里的柱子,柱子上有刻度指示水量;第二种是一段通往河水的台阶,台阶两侧墙壁上刻有刻度;第三种是将尼罗尺置于岸上寺庙的水井或水池中,通过长距离渠道或涵洞将其与尼罗河水连通,然后引水入水井、水池或水箱里,以此来进行观测。
中新社记者:埃及与中国相距甚远,白鹤梁题刻为何选择与尼罗尺石刻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杨邦德:中国和埃及是世界上目前仍保存有水位观测实物遗存的水文遗产国家,位于重庆的中国白鹤梁题刻和埃及尼罗尺石刻都位于世界大河上,都是古代水文设施遗存,分别代表了亚、非大陆两种不同农业文明与江河水资源之间的密切关系。
白鹤梁题刻和尼罗尺石刻有着极其紧密的内在联系:都是古代延续最长的人水关系的实物遗存和见证,都是农耕文明测水用水的早期智慧,都为几千年气候变化提供了详实的科学资料。两国联合申遗,有助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开创世界遗产保护新模式。
早在202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就已牵头完成《白鹤梁题刻摹录校论》与《白鹤梁题刻价值研究》课题结项,启动了中埃水文遗产联合申遗的可行性论证工作。
目前,中埃联合申遗的提议也已起步,白鹤梁正在建立与埃及民间和官方联合申遗的工作机制。现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白鹤梁,申遗要件不断完善:一是持续提交申遗请示;二是重新填报申报表及递交相关材料;三是持续完善“白鹤梁题刻申遗文本”,并与埃及方沟通对接情况,争取尽早启动“埃及尼罗尺石刻—中国白鹤梁题刻联合申遗文本”编写工作。
中新社记者:逐水而居的古人在水滨创造大量文化,但很多都沉入水下。白鹤梁文物有何重要性,中国进行了怎样的保护让其能够“水下越千年”?这给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哪些借鉴?
杨邦德:除具有水文科学价值外,白鹤梁题刻还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素有“水下碑林”的美誉。梁上囊括唐宋以来各派文人遗墨,字体有篆、隶、行、楷、草,书法风格颜、柳、欧、苏俱全,是中华书法艺术、石刻艺术的瑰宝。北宋文人黄庭坚在此留下“元符庚辰涪翁来”,此外还有朱昂、刘忠顺、晁公武、秦九韶、王士祯等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记,上有万余字题刻的白鹤梁成为中华艺术独一无二的记录载体。
早在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在法国巴黎联合召开的国际水文会议上,首次将白鹤梁题刻推向世界,引起相关领域专家极大关注。此后三峡工程蓄水,白鹤梁将永沉江底,如何保护题刻成为专家们论证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在多种保护方案中,最终选择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的“无压容器”方案。该方案是在白鹤梁原址上修建一座巨大的无压容器,并在容器内注满过滤后的长江水,使容器内部的水压与外部的长江水压达到相对平衡。容器采用先进的设备及技术对长江水进行沉淀、活性炭去淤等,以减少江水对题刻文字的侵蚀。容器内沿白鹤梁体建了一条耐压通道,观众可在通道通过观测窗口近距离观赏水下题刻。“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是迄今水下文物保护涉及技术学科最多、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让三峡地区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枯水题刻群和世界首座水下题刻博物馆。
当前,全球对水下文化遗产更加重视,埃及、希腊、墨西哥都在规划建设水下博物馆,中国石门水库下的石门石刻、千岛湖水下的贺城(古淳安城)、喜峰口长城、狮城(古遂安城)等水下遗产也都面临保护与展示的问题,白鹤梁水下遗产的保护利用经验,为世界打开了新的视角。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轮番上演,干旱、洪涝等水文灾害始终存在。白鹤梁千年的水文监测历史对当今世界应对水文灾害、强化可持续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杨邦德:翻开整部人类历史,重大气候灾害事件如极端干旱、洪涝、低温等,都会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白鹤梁记录的水文资料是古人在长期观察中的经验认识,暗合气候、水文、农业三者之间的因果联系与科学规律,是对三峡地区降水周期与长江水位变化的规律总结。这些记录为研究古代三峡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至今仍可对社会的气候变化、水环境问题等提供参照。
白鹤梁的水文资料对研究长江流域的水电开发、桥梁建设、内河航运、农田灌溉、城市供水、沿江防洪等都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为葛洲坝项目的建成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提供了确切可靠的依据。在制订长江水利工程规划时,一般需要用千分之一的概率作为保险系数,即当千年一遇的特枯水位或特大洪水出现时,能保证工程有足够的发电、通航能力,以及安全系数与抗洪能力,白鹤梁题刻正好提供了长江很长时期的洪枯水资料作为工程设计依据。
气候和水文密切相关。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影响,全球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灾害影响日趋严重。通过白鹤梁现存的水文资料可得出一个规律:长江上游三至五年一小枯,十年一大枯,六百年一极枯。这些水文气候变化规律如今是否管用,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许能为人类未来应对极端天气提供一些思路。
【受访者简介】
杨邦德,男,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全国水利博物馆联盟副主席、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水文化工作委员会专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发表《长江历史文化名片——白鹤梁》《月涌大江流——从碑刻视角看长江文化》《白鹤梁水下石质文物保护与展示》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