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站
安卓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网站首页
意大利
国际新闻
中国新闻
欧洲风情
华文教育
华商精英
侨务动态
焦点评论
文化艺术
乡情传真
财经新闻
智库前沿
中国电视
天津
意大利
国际新闻
中国新闻
欧洲风情
华文教育
华商精英
侨务动态
焦点评论
文化艺术
乡情传真
财经新闻
智库前沿
中国电视
天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化艺术
>>
查看详情
山东鄌郚人的“特殊本领”:拿起锄头种地 放下锄头制琴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
2022-12-09 06:22:34
分享:
【解说】“中国每卖出10把电吉他,就有四把产自山东潍坊的小镇——鄌郚。”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鄌郚镇乐器产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50多年的发展,鄌郚乐器远销欧美、日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
【解说】鄌郚镇的居民从事的工作也大多与乐器有关,镇上的农民种植小麦、芋头、西瓜等作物,而耕作之余,扛着锄头的农民摇身一变,就是出色的制琴师、调音师。
【同期】鄌郚镇赵家村村民 李庆锋
在进入乐器厂之前,我基本就是在家里种地,全家三口人,种着6亩多地。主要种的是花生、玉米、小麦,还有地瓜,每年的基本收入,也就是维持着正常生活,到年底吧,也没有多少收入。进入乐器厂之后,我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了,上午呢到乐器厂上班,下午到田野里种地,这样呢我就获得了两重收入,我的生活水平逐渐地提高了,衣食住行也逐渐地改善了,家庭也越来越富裕了。
【解说】李庆锋目前在乐器厂从事调音工作,每个月除种地外的额外收入有6000多元,极大的提高了他们一家的生活质量。长时间从事吉他调音工作,也让他爱上吉他、了解吉他,不但做了曲,还出了书。
【同期】鄌郚镇赵家村村民 李庆锋
2001年进入乐器厂之后啊,我除了获得一些经济收入之外,另外我还获得了三大收获。第一个收获就是我写出了长篇纪实文学《琴弦上的歌》,这部书呢详细的叙述了我们鄌郚乐器50年的发展历程;第二个收获就是我学会了作曲,每天的工作就是弹琴,这样为我的作曲也提供了方便;第三我学会了设计吉他。
【解说】二十年的时间里,从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到独立写书、作曲,乐器厂的工作成了李庆锋的“底气”。同样从事乐器行业的村民秦继铎,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还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在国际上都有了一定的名气。
【同期】鄌郚镇秦家河洼村村民 秦继铎
(20)05年我到青岛一家乐器公司,他们是专门做曼陀铃的,后来我就慢慢接触到曼陀铃,并且喜欢它,开始制作它,从手工制琴的历史来看,作坊更容易出精品,更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因此16年我回乡,创办了自己的“五度音”工作室,独自制作曼陀铃。
【解说】秦继铎成立工作室至今已经6年了,目前每个月能接到4、5个国际订单,平均年收入在30多万元。据了解,鄌郚镇大约有70%的人口在从事乐器产业,月平均工资能达到8000元。
(点击文字进入中新社视频页面)
上一产品:
快来看看COP15会场内的中国“礼品袋”
下一产品:
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配套文化活动——“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精品展”在沙特举办
相关产品
暂无信息
友情链接
中国网
中国日报
中国政府网
腾讯新闻
中国新闻网
搜狗
新浪
百度
好搜
百度搜索
搜狗搜索
新浪网
QQ
雅虎
TOM
网易
sohu
搜狐
|
关于我们
|
供稿服务
|
在线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电话:
0039 3332462149
邮件:
784166685@qq.com
意大利侨网
版权所有 2021-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