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化艺术  >> 查看详情

在安吉,看见教育本真——汤有祥:用孔子教育思想为时代赋能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22-07-29 09:17:59 
分享:


        原题:传承孔子教育思想 勉励践行教育本真——张謇、汤有祥之教育观解析

        【引言】“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安吉县是湖州市属的一个县,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最美县域。这里还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级中学——1984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安吉上墅私立高中正式创办,从此,汤有祥这个名字开始进入千家万户的视线。


  孔子是古代教育家。两千多年前,他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张謇是近代教育家。一百年前,他创办师范,打破“师出私塾”。汤有祥是当今之民办教育家。在改革开放之初,创办民办中学,打破“学校公办”。张謇与汤有祥都是继孔子之后在教育史刻下重要痕迹之人,他们着力践行教育本真,同时又勇于尝试,敢为人先,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张謇(1853-1926)是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他一生创业甚多,教育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有丰富的教育思想,且有庞大的教育事业。自1902年创办我国第一所民立师范学校后,便一直不停地办学校,在短短二十多年中,创办了师范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乃至慈善教育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他成为学界所认为的“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座丰碑”。

  汤有祥,当今著名民办教育家,不仅有许多闪光的教育理念,且具有大量的办学实践。他近四十年痴迷办学,殚精竭虑,自1984年创办全国第一所民办高级中学——安吉县上墅私立高级中学后,砥砺奋进,形成了如今闻名中外的上墅教育集团,被誉为“古有孔夫子,今有汤有祥”。教育观主要是关于教育的基本观念体系,包括教育的宗旨、目标、本质、功能、体制、内容、方法、手段及对师生等的全面认识。教育观具体体现为教育思想、教育决策及教育实践。

  一、张謇、汤有祥之教育观

  孔子虽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但却成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怀、教育实践影响着一代代人。张謇、汤有祥二人生活的时代亦相差百年,而他们都成为不同时代传承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

  1. 对教育情有独钟

  张謇、汤有祥二人对教育的重要性都有颇为深刻的认识。

一百年前,张謇认为:“教育救国”“教育强国”,“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

  教育缘何能救国?他说:“开民智,明公理”,“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他断言“有礼教有学问之国,即亡亦必能复兴”。这就是说,教育不施,则民智不开;教育不强,则国家不强,一个有礼教有学问的国家,即使被灭亡了也一定能复兴。

  教育缘何能强国?他说:“一国之强,基于教育”,“今求国之强,当先教育”,“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之竞争也;农工商之竞争,学问之竞争也”,由此可见张謇对教育重要性的理解。

  汤有祥对教育重要性亦有深刻的感知。他认为:“教育可以救国,教育可以兴国,教育可以强国,教育是国计,教育是民生,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经济增长”,“今天的教育,决定国家的未来”,“科技是致富之本,人才是致富之根;治穷必先治愚,富民必先兴教”,可见教育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二人都对教育与国家前途命运之关系有深刻的感悟。基于对教育重要性的理解,二人对办学都情有独钟。

  张謇的事业基本是在后半生。后半生虽办过众多实业,但在办实业与办教育之间,他最想办的是教育,只是苦于没有资金。丁忧之时,他顺应时势,应朝廷之命办厂,在通海地区创办了大生纱厂。在大生纱厂刚开始稍有盈利之时,他便开始办教育。从1902年创办中国近代第一个民立师范学校开始,在其后的二十多年中,他一直不停地办学,先后创办、参与创办或支持创办学校数百所,形成了从师范教育到普通教育、从职业教育到特殊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近代教育体系,为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汤有祥办学校从1984年开始。风华正茂的他放弃公办教师铁饭碗,拿出自己仅有的积蓄,在自留地上建学校。安吉上墅私立高级中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所民办高中。汤有祥又相继创办了安吉县上墅私立职业高级中学、浙江宇翔外国语专修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吉分院、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等,形成了高中、职高、高职等并举且享有盛誉的现代教育集团,为新中国的民办教育树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

  2. 办学校敢为人先

  张謇办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时,是前无古人的。那时科举制度尚未废除,师资主要出于私塾。当时,废科举、办学校的呼声很高,但办学校先办什么颇有争议。有人认为人才奇缺,应先办大学,培养急需人才。张謇认为应先办小学,然后中学,最后大学,而办这些之前首先是办师范,不然哪来的生源,哪来的教师。“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师范为教育之母”。鉴于此,他首先办起了师范学校。因地制宜,将通州千佛寺旧庙进行改造,拆毁佛像,安顿寺僧,修葺寺庙,开始招生,于是,通州民立师范学校诞生了。

  继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之后,张謇不断办学校,不少是首创性的。例如通州女子师范、盲哑师范传习所、盲哑学校、女工传习所、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伶工学社等等,基本是社会缺什么人才他就办什么学校。现在南通大学前身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及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也是破天荒的,纺织专门学校办学近20年时,民国教育部学科名录上还未列纺织科,可见张謇办学之前瞻性。

  汤有祥开始办私立学校时,也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不久,人们思想还比较禁锢,私人办学并不被认可。尽管当时全国各地升学率较低,安吉亦如此(初升高30%左右,每年有2000多名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但私人办学,并非一般人所能想,而有着体面工作、捧着铁饭碗的人更不会去自寻烦恼。但是,汤有祥却逆行了。他不仅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私立高中,而且其后还创办了多所学校,逐渐形成了有影响力的教育集团。

  3. 零起步个人筹资

  张謇开始办学时个人并没多少资金。1894年中状元时,他家给报信人的喜钱是借的。他办大生纱厂时,自己投银2000元,其中有700元是友人代垫的。大生纱厂从1895年开始创办,到1899年才开车,开车后仍存在资金奇缺周转困难的情况。1902年办通州师范学校时,大生纱厂虽有了盈利,但要将盈余拿来办学,股东是有异议的。张謇坚持认为“教育必资于经费,经费惟取诸实业”,大生纱厂在盈余中提取十四分之一用来办学。他后来办成那么多学校,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力量,或是提取所办企业利润,或是自己和亲友捐资,或是通过募集。为办慈善学校及其慈善事业,张謇曾多次卖字。

  汤有祥办学38年,给国家输送人才8万,但却自力更生而没有依赖国家拨款。开始时是拿出自家仅有的7000元准备砌房子的钱,在自家自留地上盖学校。后来,为了维持和扩大,他通过办企业等各种途径赚钱,以便来养学校。办工厂,生产一切可以生产的;办商贸,经销或代销。还办酒店、办运输、办驾校,甚至买地招商引资收租金等等。总之,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尽可能地赚钱,将赚来的钱用于办教育。这与张謇当年的一些做法确有相似之处。

  4. 重细节亲力亲为

  张謇与汤有祥都是干大事业之人,但他们也都特别重视细节,这在办学上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张謇办学,不仅确定教育方针、办学宗旨,还亲拟校训、亲编校歌,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而且重视学校选址、房屋建造、设施布局、师资配备、招生、课程安排等等,大事小事,他都细细过问,甚至教室窗户的高度、课桌板凳的高度长度,他都要把关,亲自斟酌定夺,甚至亲自测量。在通州师范学校开学前,当一切工作安排就绪后,他于开学前一天晚上将所有教室、宿舍等一一查看,哪个牌子挂偏了,哪个钉子钉歪了,都一一纠正。学校开学、放假之时,他时常前去演讲,甚至有时还亲自批改学生作业。

  汤有祥办学更是亲力亲为,从点滴做起。每办一所学校,他都全身心付出。在办农职班时,自己和家人一起搬材料,当小工;为租教室,他将全村的房子察看过来;为落实课本,他跑遍全乡;为买教材,他淘过12家书店;为请教师,他用破旧自行车代步,到过本县大多数学校,有的一趟请不来,就一趟趟地去请,留下七顾“茅庐”的佳话;为保教师夜行安全,他深夜一次次护送其回县城。在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他有太多感人至深的细节和故事。

  5. 重传统更重创新

  张謇、汤有祥都传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同时,孔子的“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思想亦体现在其办学、做人、处事上。“有教无类”,主要指不论贵贱贫富,人人都应该入学受教育。

  张謇重视普及教育,特别重视平民教育。在办学中,对于家境贫寒者免除学费,在创办通州师范时即如此。不仅如此,在女子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时代,张謇认为女子应与男子一样接受教育,于是创办女子师范学校、女师附小、女工传习所、保姆传习所、女子读报社等等,还创办了大量的女子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让女子得到应有的教育,让她们知书达礼,以便能更好地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和睦邻里、稳定社会。

  在汤有祥这里,“有教无类”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办私立学校,将公办学校未能录取的部分学生收录过来,本身就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过程中,对待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看待。而对待贫困生还有特殊照顾办法,不仅让其免费读书,特殊困难者每个月还发给生活费,甚至管回乡路费。一些贫困生毕业后,学校还帮助他们落实工作。此外,还采取多样形式帮助贫困生,如开展党员教职工与贫困生一对一帮扶活动,这既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又实实在在地帮助了困难学生。

  “因材施教”主要是指针对学习者不同的志趣、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亦在张、汤二人的办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张謇创办各级各类学校,适应了社会的需求,根据专业的设置及特点安排不同的课程。在张謇这里,因材施教更多体现得较为宏观。他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在他亲拟的校训里得以体现。例如:通州师范学校“勤苦自立,忠实不欺”,农校“勤苦”,女子师范“服习家政,勤俭温和”,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忠实不欺,力求精进”,从这些校训中即可看出各学校的办学特色。

  因材施教在汤有祥的教育理念中则体现得更为具体。适合学日语的就参加日语特色班,对音乐、体育、美术感兴趣的就分别进入音、体、美特色班。普高亦如此,由于所录取的学生是在公办学校录取之后的,文化基础明显欠缺一些。且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习习惯及学习兴趣千差万别。要让他们个个成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则是有效路径,因此,学校分别设置了实验班、重点班及普通班。给不同的班级设定了不同的高考目标,实验班达一本线,重点班达二本线,普通班达高职线。目标具体,效率甚高,升学率达到99%。

  张、汤在对孔子教育思想进行传承的同时,又不囿于传统,不被禁锢,而是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成为民办教育的开路先锋。

  张謇时代,创新、创造之类词汇尚未流行,张謇也未有这方面的论述,但其创新创造之举却无处不在。他所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多是史无前例的,其创办运转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汤有祥认为,“只有守正创新,才能真正引领未来”,“教育就是创新‘五花八门’的办学机制”,“每位学生都是可造之材。学生、家长、教师一定要摆脱唯分数论的束缚。分数不是生产力,要不拘一格育人才。”于是他“立足市场办学,瞄准未来育人”,采取各种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评价模式,第一个提出不评“三好生”,重视挖掘学生各自的闪光点,将“三好”变为十五好,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评比得到鼓舞和激励,“教育要讲幸福感,把幸福还给广大学生”。“实行订单招生,保障学生就业”,早在1997年,就与北京三替公司合作,每年培养100名星级宾馆服务员,由其推销到各大宾馆。“借鸡生蛋,借梯爬高”,除与国内有关高校、有关单位合作外,还与日韩加美澳等国多所学校结成友好学校,上墅合格毕业生可直接去留学。学校开设六种语言,培养一技多能者(如外销、报关、驾证、外语、电脑等多能)。上墅教育集团不断拓展办学思路,“用改革和创新来寻求学校发展的空间和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化道路上闯出了自己的新路子。

  6. 实践中升华思想

  从严格意义上说,张謇、汤有祥都算不上教育理论家,因为他们并没有大部头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但他们却是真正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从办学实践中得到体现,或者是先有理念后有实践,或者是先办学再在实践中升华思想,通过各种路径探索教学规律,在办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并发展其教育思想和理念。

  张謇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父教育而母实业”。该理念起初提出来时,侧重于谈教育和实业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而在办实业办教育的过程中,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更加凸显出来,特别是将产学研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再比如说,“学必适于用,用必适于地”亦是张謇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培养实用型人才。随着其办学的不断推进和扩大,张謇的该思想又有提升,即不仅要培养实用人才,需要什么培养什么,还需要储备人才。

  汤有祥起初办学时,其教育思想并未形成体系。当时更多地是本着一种朴素的理念办学。他的更多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是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提炼并逐步系统化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学会做人,学会读书,学会办事,学会健身”的四会目标,要求学生“道德自尊,学习自强,纪律自管,生活自理”。后来又提出办学的五个坚持:“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坚持德育为先不动摇,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坚持质量第一不动摇,坚持发展第一不动摇”。2011年提出实施121工程,即办好一个教育,做精二个基地,创办一个高科技研究所。随着时代的发展,提出“道德、专业加现代技能的三合一”,“以市场为导向,以外语为特色,培养区域外向型应用性人才”,“教育集团办学形式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样性,教学设施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育要贴近市场,面向未来,服务社会”,“立足安吉,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如此等等,其教育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系统化。

  二、张謇、汤有祥教育观之相异处

  张謇、汤有祥都是传承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不过,他们二人的教育观又有一定的相异之处。

  1. 办学初衷不同

  张、汤二人在办学之初,都是基于当时的实情,从朴素的理念出发。不同的实情,决定了不同的初衷。

  张謇于1902年创办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时,国难当头,国家人才紧缺,因此,可谓是为救国救急而办学,主要基于忧国层面,更多是从理性救国角度出发的。

  汤有祥于1984年创办安吉上墅私立高中时,主要是基于一些初中毕业生上学无门的实情。如果能让他们有学可上,给他们搭建一座通向理想的梯子,这对毕业生及其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因此,汤有祥办学时更注重的是民生,忧民情感成分更浓厚些。

  2. 办学起点不同

  张謇当年办学是在学校教育微乎其微的基础上开始的。这就决定了他办学需从头办起,先培养师资,再办其他学校。同时,张謇办学时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经验,他只有自己探索。后来,他办那么多学校,有不少都是前无古人的。当然,换个角度说,没有办学先例正是给他提供了施展办学才华的机遇。

  汤有祥开始办学时,我国的公办教育已经比较成熟了,但私人办学也没有先例可循。新中国成立之初,私立学校或是被公立学校兼并,或是被撤销,至改革开放,私立学校在中国大陆一直绝迹。改革开放后,个体户出现,但主要在经济领域。私人办学是新生事物,当时并不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因此,此时办学所顶的压力、所冒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生源更不可能有什么优越处,只能是公办学校录取完毕后无法继续上学的孩子。虽是如此,但汤有祥办学思路开阔,他到省城杭州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教师前往任教,从某种意义上说,让最有经验的教师教最不起眼的学生。因此,汤有祥在办学时,既可说起点较高,亦可说起步较低。

  3. 办学路径各异

  张謇办学,本着“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的理念,先办师范,然后是小学、中学、大学,其中亦办起各种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乃至慈善教育,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形成了一个初步的近代教育体系。

  汤有祥在创办安吉上墅私立高中时,可谓艰难起步。土地、房子、设施等等,只能因陋就简,低价购买别人拆换下来的旧门窗,经过加工油漆使用,有资金了再慢慢以旧换新,逐步过渡,这样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普通高中办成功后,再办职业高中,然后办高职学院,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形成了“普职构通,大学接轨,中外合作,校企联营”的办学模式。在普高里又形成五个层次,普高实验班、普高重点班、普高普通班、普高日语班、普高(美术、体育)班。如今,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已今非昔比,正逐步走向现代化。

  4. 成才要求有别

  张謇当年提出“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德智体群”“道德优美,学术纯粹”“首重道德,次重学术”。张謇对成才的要求很明确,就是要德才兼备。这些都富有前瞻性,甚至在一百年后的今天都没落后。同时,他提出“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要求学生“一静心,二耐苦,三多看书”,“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要能静下心来读书,注重学用结合。不过,张謇这里所说的“练能力”更多还是指专业方面能力,包括理论的和实践的能力。张謇对成才的要求,说到底就是既要有优美道德,又要精通专业。

  汤有祥办学,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之所以把立德树人排在第一位,是因为我认为,知识不够道德来弥补;道德缺失,学问是难以补的”,“学校每项政策的决定,都是为了立德树人”。这些与张謇对成才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今天的成才标准更多元化。正如汤有祥所认为的,“现代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样的动态的统一”,因此,更为突出学生主体,“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成才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要“一专多能”,适应社会的各种需求。“宽进,严管,优出”,教者在严格要求的同时,“用欣赏的眼光关注学生,用灿烂的笑容面对学生,用宽广的胸怀接纳学生,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让学生第一学会做人,第二学会读书,第三学会办事,第四学会健身”,“释放学生的智能,才是成功教育的真谛”。这些年来,从上墅走出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很多成为本行业的翘楚。同时,还涌现了像楼威辰这样的“只身千里赴鄂抗疫的时代小英雄”。

  5. 所受关注不同

  张謇成为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他的事业、他的努力、他的成就,在世时虽得到肯定和重视,但其价值和影响更多地是在其身后被人们所认识的。

  汤有祥在办学过程中虽吃尽千辛万苦,被误解、责难,受尽委屈,但他仍是幸运的。他得到了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支持和信任,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此外,相关领导、相关方面也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和支持。民进中央多位领导给予关心并为学校题词,既给了他力量,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在办学过程中,他的执着、坚韧和顽强感染、感动了很多人,因此,不时有贵人出手相助,为其排忧解难。随着学校的发展,办学的成功,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亦不断上升。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确定了民办教育的性质、地位,为民办学校注入活力。汤有祥办学校的空间得到拓展,地方政府的重视度也在加强,编制方面给予的倾斜就是重要的支持。学校获得了多个全国性、地区性荣誉,《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纷纷采访报道。创始人汤有祥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获得了多个荣誉和头衔,并被誉为是“追踪孔子的平民教育家”。

  三、张謇、汤有祥教育观形成缘由    

  张謇、汤有祥教育观既有相通相似处,又有相异处。他们教育观总体来说都源于孔子,但他们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各自所拥有的资源也不同。

  1. 时代环境

  张謇生活在清末民初。在清末,清政府统治日趋没落,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迅速崛起。那些早发展起来的西方列强纷纷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不断加深。内忧外患,国弱民穷。国难当头,仁人志士们采取各种方式探寻国家出路、挽救民族危亡。张謇提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他不仅喊出口号,更重要的是付诸实践。在时局动荡、社会转型、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下,张謇所办教育更多带有时代的特色,救亡图存是主旋律。缺什么人才就办什么学校,怎样能快出人才就怎么培养。

  汤有祥生活在当今时代。他的办学生涯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20世纪八十年代前期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不断的解放。对民办学校的认识也不断提高,从排斥到认可,再到支持赞誉,虽然经过了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很长。民办学校在历经艰难曲折之后,迎来了国家政策的利好。关于私人办学法律法规的制定,为私人办学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汤有祥办学,既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又贴近了社会实际和百姓所需,因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 可用资源

  张謇开始办学时,是头顶状元桂冠、手握尚方宝剑之人。特别是在二十几年的科考、幕僚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关系,包括官员、文人、恩师,还有他的门生,这些人脉关系对他办实业办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他可以上通天,下达民,这种优势是常人难以获得的。同时,他的大生纱厂盈利甚多。因此,随着大生纱厂盈利的增加,他有了高薪聘请国内外名师的优势。他曾聘请日本木造高俊、西谷虎二等7位教员长期任教。国学大师王国维、画家陈师曾、文学家朱东润、史学家吕思勉等也曾应张謇之邀任教。身份、地位及经济实力成为张謇办学的重要资源。

  汤有祥开始办学时,是一名停薪留职的教师。他出身平民,6岁丧父,不久,一场大火使得他全家一无所有。母亲的辛苦操持、社会及好心人的热心帮助,特别是自己的勤勉耐苦发奋,他最终从师范学校学成毕业,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开始办学时,他是一位有着16年教龄的乡村教师。尽管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办学对他来说还是甚为陌生的。更为重要的是,除了部分想上学而没学可上的学生及其家长外,在当时的环境下支持他办学的力量颇为薄弱,可用资源甚为有限。可以说,汤有祥是从自留地上倔强地拖出一所学校来的。

  四、启发与思考

  孔子当年办学,穷困潦倒,甚至曾有过饭都吃不上的窘迫,但他仍能保持定力,坚守做人底线,同时,坚持不懈地将教育本真传授给学生。张謇、汤有祥二人也都是在特殊的环境下艰难办学的,都曾遭受过磨难,遭遇过挫折,但他们亦坚持将立德树人本真体现在办学和育人方面,同时也体现于自己的立身处事为人方面。张、汤最终都收获了成功,且是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成功的。他们的成功虽有客观因素,但其主观因素却是至关重要的。从二人的办学历程中,我们能够感悟到成就其教育大业的核心主观要素。

  1. 家国情怀

  他们都是有情怀的人,都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

  张謇半生苦读,在科举仕途摸爬滚打二十几年,终于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并被封官授爵。然而,国难当年,他甘愿放弃名利地位,抛却荣华富贵,“舍身喂虎”“牛马于社会”,选择了艰辛的创业之路。后半生拼命干事业,将国家和社会当作自己的家去建设,为此倾注了毕生精力,奉献了个人财富,从1902到1926年25年间为兴办各种教育事业注入个人资金257万元。为社会当牛做马,还不时遭到非难,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在晚年,张謇回顾自己一生时感慨道:“謇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尤不幸而抱欲为中国伸眉书生吐气之志愿,致以皭然自待之身,溷秽浊不伦之俗。”如果没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状元张謇怎会放弃高官厚禄并且让自己的清白之身在那种污秽的社会风浪里搏击呢。

  汤有祥的办学初衷,直接原因是基于一种朴素的想法,让想上学而没学上的孩子能够如愿。然而,在其心灵深处其实是一种回馈国家及社会的深厚情怀,这不仅从他自己的表述中可见,亦可从他办学宗旨、办学过程、办学方式等方面得以体现。他不花国家的钱,却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办学38年,输送人才8万。这些人才不仅造福于学生个人和家庭,也稳定了社会,造福了国家。一批批学子学成毕业,走向社会,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奉献着自己的才华和力量。他办企业,不仅为教育注入资金,还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他办学是公益性而非营利性的,从开办学校起就体现在章程上。“有志气的人,在上墅私高一定可以找到自信和前途”,他希望有志之人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命运,造福社会。“教育要对每一个家庭负责”,除让每位学生成才外,对贫困生采取特殊照顾政策,使得一些青少年乃至家庭彻底改变了命运。同时,还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育扶贫,特别是对甘肃、贵州等地区的教育扶贫,或者是幼儿教师培训,或者是录取初中毕业生进职高,或者是每年定向定额邀请贫困生前来读职高。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的计划更是将人才培养与乡镇企业发展联系起来,校企联合,相得益彰。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得他能够不屈不挠,在办学最为艰难的时候仍然咬紧牙关坚定地走了过来。因为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才会将办好教育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才会有坚定的信念、意志力、实干精神,从而成就其辉煌的教育事业。

  2. 坚毅精神

  张謇、汤有祥身上都体现了一种坚毅精神。两人都是拼命三郎,都有不服输、不妥协、不屈服的性格。他们的执着、韧性亦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张謇办学、办企业、办其他各项事业,遇到无数困难和障碍,甚至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在创办大生纱厂时,不断奔波于南通、上海等地,有时甚至连回南通的路费都不够。在劝股集资最为艰难的时候曾在深夜长久徘徊在电灯下,“进则万难,退则万碎”。在大生纱厂开车之初,资金运转仍极为困难,甚至不得不考虑将五年血拼创办起来的纱厂租给别人,只是对方压价太低而未租成。当然,他最终还是坚定地走过来了。为办盲哑学校及其慈善事业,他不惜放下状元身段,多次卖字。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在汤有祥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这种坚毅精神。他出身贫寒,靠助学金读完中学和师范。上初中时步行15里上学,困窘得连咸菜都吃不上,傍晚砍柴回家吃几个番薯再走15里去学校。试想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得有多大的决心和毅力才能做到。办学中所遇的困难、所受的打击以及各种误解更非常人所能忍受。停薪留职风波、升学考试风波、考证风波、会考风波等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汤有祥硬是将一个一个的难关攻克。种种不公、非议、责难、误解,他都坚毅地扛了过来,并且最终都妥善解决了问题。他常以孔子为镜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执着、坚韧、顽强的精神助他成功。

  3. 人格魅力

  张謇、汤有祥身上体现了一种力量,具体表现为真挚、善良、诚实、守信、担当、坚韧,这些优秀品格赢得人们的敬重和信任。

  张謇生性耿直,待人真挚,讲求信用。办大生纱厂,吃尽千辛万苦,其间最为艰难的就是资金问题,他虽尽全力招商集股,但那时人们对状元下海办厂能否成功心里没底,不敢用自己的资金下赌注。在办厂的四五年中,资金极为紧张,他自己未领取分文报酬,但给股东的官利却一分没少。企业获利后,他将大部分的利润又分给了股东。他的诚信、律己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因此,他后来办企业、办学校、办其他企事业,集资就比较顺利,人们争相给他投资,诚信就是其魅力所在。

  汤有祥亦是一位有情有义有信之人。对办学的执着,对人才的尊重,对教师的关怀,对学生的爱护,对家长的负责,对自己的严格,对社会的奉献等等亦使他赢得信任和尊敬。他在办学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曲折时,常常能逢凶化吉。曾经历五次资金等办学危机,最终都得到妥善处理。办学之初,他一个电话就让曾经的学生送来几万元助他急用;深夜打电话能说通民进中央领导给予支持;他开口30万,却收到36万;他借钱只要有签名可不要借据。如此等等,这一切,正是他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

  张謇、汤有祥都继承了孔子有益的教育思想,亦成为中国近代及当代教育史上的传奇人物。他们在不长的时间内创造了教育佳话,成为民办教育的开路先锋,在中国教育史上留有深深的印记。他们的教育观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其家国情怀、坚毅精神及人格魅力亦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原创:江南新视窗   作者:江苏省吴越文化研究院黄胜平、南通大学王敦琴)

相关产品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