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6月25日电(记者 高凯)近年来,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研究逐渐成为海内外学者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25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戏曲在海外”研讨会在线上举行,研讨会以全球视野探讨了中国戏曲在海外的流播、译介与影响。
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陶家俊教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宫宝荣出席开幕式,并分别从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角度致辞。与会学者围绕“中国戏曲在海外的传播和译介”“中国戏曲在海外的影响和接受”“海外中国戏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外戏剧之间的互动”“中外戏剧比较研究”及其他相关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廷信,北京大学研究员张冰,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陈戎女,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靖波、王永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何玉人、刘文峰、秦华生、毛小雨、康海玲,武汉大学教授邹元江,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光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燕,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国华、车琳等人分别做了主旨发言。
在主旨发言中,刘祯研究员以梅兰芳纪念馆所藏档案为第一手资料,探讨了梅兰芳京剧艺术海外传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梅兰芳的海外访演及其表演艺术的传播,使中国戏曲真正融入世界戏剧的潮流,并成为世界戏剧体系的重要一支。梅兰芳在日本、美国等地演出产生了辐射反应,他虽不曾去法国演出,但从法国媒体不同时间段的报道,不难看出其国际影响,而这类文献还没有进入国内整理、翻译的议程。整理这些档案、文献,一是为了建立起中国戏曲与世界戏剧交流与对话的格局,二是有利于进一步重拾中国戏曲的艺术自信、文化自信。
陈国华教授研究的对象是熊式一的英文话剧《王宝川》(Lady Precious Stream),他反驳了洪深对“英文《王宝川》是从平剧《红鬃烈马》译出的”的说法,而应该是熊式一根据传统十三或八折本《王宝钏》的剧情编译的一个剧本。陈国华教授深入对比和分析了熊式一的原本和演出本《王宝川》并指出了该剧在英美演出成功的原因。
周靖波教授对中国戏剧海外演出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指出由于模式和类型的不同,价值取向也就不同。学术界在面对具体的研究对象时,也应该相应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
王永恩教授指出,近年来中国戏曲在海外演出时在坚守中国戏曲的特色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海外观众的审美口味与接受方式,故而在剧目、表演与舞台美术等几个方面做了不少的改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当日,众多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也发表了精彩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江棘以歌舞伎、京剧访苏公演为中心,在历史的语境中考察了现实主义戏剧观和东方古典戏剧的互动。
在探讨“西剧中演”的问题上,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副主任钟鸣教授指出,戏曲伦理审美是戏曲改编西方经典历史发展与逻辑推进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戏曲在思想和文化层面能否获得基本认同,并以其为标志重塑东西戏剧关系的关键问题。在“西剧中演”的过程中,把戏曲看成技术性大于思想性的艺术,用“两分法”来处理中西戏剧作品的关系,都体现了一种“隐性的文化不自信”。伦理叙事与伦理审美能够帮助我们重构有突出“哲理化”与“宗教性”色彩的西剧,为具有主体价值的“西剧中演”新编作品打开一条正确的创作道路。
据悉,此前,北外已成功举办2017年“中国戏曲在亚洲的传播”、2018年“中国戏曲在欧洲的传播”、2019年“中国戏曲在北美的传播”研讨会。本次学术研讨会作为“中国戏曲的海外”系列研讨会,在全球范围内考察海外中国戏曲研究及中外戏剧的互动关系,从本体研究转向海外影响研究,为传统的戏曲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