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3月14日电 随着北京的风开始变暖,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冬奥会、冬残奥会带来的热闹也逐渐平息。中国再次为世界奉献了两场无与伦比的奥林匹克盛会,而同时也从中获益良多。
成绩与人才
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位居金牌榜第三位,创造了参加冬奥会历史的最好成绩。而在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更是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榜首,同样创造历史。
如此优异的成绩,其背后除了运动员们的不懈努力,还有申办冬奥会成功后中国对于冰雪项目的大力支持。
与平昌冬奥会相比,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冬奥会上增加了冰球、雪橇2个大项,北欧两项等3个分项,速度滑冰女子5000米等47个小项,参赛小项、运动员数量均大幅提升。
这些突破与发展并不会随着赛事的结束而结束,在未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遗产——北京冬奥周期内涌现的优秀选手们将持续在赛场展现竞争力。
竞赛领域之外,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组织过程中,诸多方面的人才也得到培养。
比如国家速滑馆的制冰工作中,多名在校大学生经过选拔加入赛时制冰团队,师从有着多届冬奥制冰经验的国际制冰专家,他们将是未来中国冰雪项目发展的重要技术人员。
热情与消费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赛场内外的多个话题引发了网友热议。作为东道主,中国网友展现了极大的观赛热情。一些以往相对冷门的项目,也走进了中国观众的视野。
这是一次生动的冰雪运动知识普及活动,而中国人对于冰雪运动的热情不止体现于观赛,也体现在亲身参与运动上。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之前,中国“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就已经实现。
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和803块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这样的成绩,离不开申办冬奥成功后,政策的大力支持。
随之而来的,是冰雪产业的飞速发展。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2021冰雪季全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达到2.54亿人次,预计2021-2022冰雪季将达到3.05亿人次,冰雪休闲旅游收入有望达到3233亿元。
基建与协同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举办,为相关地域基础设施建设及区域协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比如,据媒体报道,以赛事举办场所为主,京张高铁沿线、三个赛区等重点区域的通信基础设施及服务建设稳步推进。
截至2022年1月,北京市建设5G基站五万余个,张家口市区、赛区和京张高铁沿线等共建设5G试验站数百个。张家口市区、崇礼城区及冬奥核心区、冬奥相关链接道路等区域,已实现冬奥5G信号全覆盖。
北京市冬奥文化与冰雪运动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蒋依依接受新华社专访介绍,她认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筹办和举办,打破了体制障碍和行政格局限制,以交通体系为骨架、以绿色产业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与公共服务为基础,形成了跨区域优势互补、资源有效配置、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中国乃至世界区域协同发展创造了新模式。
2022年的冬春之交,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惊艳了世界。或许多年之后,人们回想起这两届盛事,会发现它们留下的烙印出现在许许多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