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化艺术  >> 查看详情

东西问·解密丨文物外交50年,中国如何与世界互相“展”与“览”?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22-01-05 08:20:30 
分享:


        中新社北京1月4日电 题:文物外交50年,中国如何与世界互相“展”与“览”?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鲍安琪

  1971年,尚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开始筹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在此过程中成立了“出国文物展览工作室”,即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前身。从那时起,中国“文物外交”已走过50年。中国如何通过文物这一特殊文化和美学载体,与世界互动交流,中新社“东西问”就此采访多位“躬身入局”者,尝试描摹出一幅时跨半个世纪的画卷。


资料图: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70年代的出土文物展

  文物外交缘起于1971年7月在故宫慈宁宫举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的部分出土文物展览”。展览在基辛格秘密访华前夕开幕,是周恩来打出的一张文物牌。

  这年12月4日,当时的国务院图博口负责人、后被任命为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来到故宫武英殿,对出国展筹备组全体工作人员作动员。

  他说,外宾看了在故宫举行的出土文物展后反响很强烈。日本方面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希望出土文物展览去日本,周恩来没有同意,说等反华的佐藤内阁倒台后再说。法国议会代表团等也提出这样的请求,周恩来同意了,说戴高乐政府对中国很友好,文物展览我们可以去,而且要去就去真的,去复制品没什么意思。

  王冶秋还说,要把展览搞好,驳斥帝国主义分子污蔑中国人破坏文物的谬论。有人提出应向外国人收门票费,王冶秋说,我们这次是“文物外交”,要从政治角度考虑,不收门票费。

  展览第一站为法国,第二站为英国,共有文物493件、复制品27件、辅助展品135件。考虑到是去西方国家展览,挑选的标准偏重于艺术性。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和王后窦绾的金缕玉衣和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刚出土不久的“马踏飞燕”等。

  外经贸部部长方毅、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和余湛以及周恩来总理的秘书吴庆彤对展览作了最后审查。

  1973年5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首站在巴黎市美术馆小宫殿开幕。就在开幕式前,代表团成员宿白突然发现,展场里及图录上的中国地图是以麦克马洪线为中印边界的。中方立刻交涉,提出如果不撤下地图当天就不开门,双方僵持了很久,最后法方作出了让步。

  展览持续了4个月,观众达36.5万。随后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开始了第二站展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希思都参观了展览。

  此后展品又转道北美,赴加拿大和美国展出。在美国的展览历时8个多月,观众达180万人,是这轮展览中规模最大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分为两套展品,一套赴欧美,另一套在中日恢复邦交后赴日本展出。整个展览辗转15个国家和地区,一直持续到1978年。

  “钱多到自己都觉得有点可笑”

  70年代末,改革开放大潮涌来,“举国体制”的文物外交模式难以为继了。

  1979年,国家文物局向国务院打了一个请示报告。报告说,出国文物展观众不完全统计达八百万人次以上,在对外宣传和发展友好关系上起了积极作用,但花费也很大,筹备一次展览一般需要人民币四五万元,如要承担国际运费,则要三四十万元。报告建议,今后应以组织收费的出国文物展为主,以适应国家现代化的需要,为国家赚取外汇。

  报告经胡耀邦批示后,国务院批复同意。“出国文物展览工作室”改为“中国对外文物展览公司”,此后机构几经变动,1992年改名为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也即现名。

  杨阳和赵古山1982年、1985年分别从北大考古系毕业,来到这个“墙外开花墙外香”的单位工作。办公地点在故宫武英殿。

  文物展览必须服从于外交大局。出国办展时,要向当地中国大使馆汇报工作。


资料图:敦煌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摄

  1988年7月,赵古山第一次出国,去日本参加“敦煌·西夏王国展”。展览是日方策划的,为的是配合当时在日本热播的、根据井上靖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敦煌》。八九十年代,日本一直是举办中国文物展最活跃的国家。双方谈妥后,由国家文物局出具介绍信,交流中心工作人员陪同日本客人去甘肃、内蒙古、宁夏等地博物馆挑选西夏时期的文物。

  那时,筹办一个外展,首先要将文物从全国调运到北京。地方博物馆的积极性都很高,一是有预算外借展费收入,二是有机会派出随展人员出国。

  赵古山回忆,那次去日本办展是“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最有钱的时候,“钱多到日本人自己都觉得有点可笑”。展览门票为1000日元,约合人民币60元,比他一个月的工资还多,但日本人非常踊跃,排队买票看展。

  “我觉得那时候日本人的心态是俯视我们的。”赵古山说。但是,日本人做事非常认真,设备更是非常先进。那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之大,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

  一次标杆性大展

  1998年先后在美国和西班牙举行的“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可谓90年代外展高潮中一次标杆性展览。

  展品来自全国12个省市,最后总保险估价为3亿美元,是有史以来中国文物外展保险估价最高的一次。因保险估价太高,美方向国会下属的艺术品委员会申请了政府担保。

  1998年2月4日,“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在纽约正式开幕。文化部部长刘忠德、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率中国代表团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美国政界要员等出席了开幕式。由于要求参加的名流太多,仅开幕活动就举办了三天。

  开幕当天,古根海姆博物馆布置得美轮美奂。大厅四面垂挂着青、白、黑、红四个中文条幅,上面用草书写着曹植《神龟赋》中的四句:“苍龙虬于东岳,白虎啸于西冈,玄武集于寒门,朱雀栖于南乡。”每张桌子中间都摆着一个硕大的花瓶,里面插着西府海棠,春意盎然。中国古代艺术品陈列在每层展厅和螺旋走廊上,在精心布置的背景和灯光下显得神秘而华美。

  展览持续了4个月,参观人数达45万人次。正如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所说,1998年中美文化交流有两大热点,在中国是放映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在美国是举办中国五千年文明展。

  展览于6月闭幕,成为克林顿访华的预热。当月,克林顿率领1200人的庞大代表团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对江泽民1997年访美的回访,标志着中美关系走出低谷。

  随后,展品又赴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海外分馆展出,同样取得成功。文物在当年秋天毫发无损地回到北京,取得了“两个一百万”的成绩:观众突破100万人次,收入突破100万美元。

  由于这次展览的轰动效应,美国各地博物馆纷纷提出举办中国文物展的申请。1999年至2005年间,中国在美国各地举办了“中国考古黄金时代展”“中国古代青铜乐器展”“千古遗珍——四川三星堆文物展”“丝绸之路展”“西藏珍宝展”“走向盛唐展”等一系列展览。


资料图:三星堆出土文物展出修复的金面罩。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王立梅1972年进入故宫专为接待外宾而成立的导引组,1978年进入国家文物局外事处,担任外事办公室主任多年,被戏称为“七朝元老”,阅尽了近50年来中国文物外事工作的风风雨雨。王立梅说,一个成功的文物展有这样的影响力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国内有关领导也更加认识到文物展在外宣中的巨大潜力,对此更加重视了。

  文物外交新局待破

  90年代是文物外展蓬勃发展的时代,也有乱象丛生。王立梅说,当时各地办出国文物展的积极性都很高,通常是外方直接去地方谈展览,谈好后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地方为了办外展都愿意拿出好东西,对外方往往有求必应,有时甚至突破底线,例如把一级文物报成二级文物以规避管理。

  国家文物局多次组织专家讨论,于2002年1月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以前曾出国展览的河北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大玉璋等64件(组)珍贵文物都列名被永久性禁止出国。2012年、2013年又先后颁布第二批和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文物外展的规则逐渐成熟。

  更大的变化是,“入境展”的风头开始盖过“出境展”。

  现在已是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的赵古山回忆,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中国开始举办外国文物来华展。到2016年前后,来华展逐渐占据了C位。因为老百姓有钱了,博物馆也有一部分经费可以引进国外展览,因此国内需求旺盛,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入超”。

  他告诉记者,现在国外经济普遍不景气,也没这部分经费邀请中国去办展,而国内财政也在收紧,因此交流中心现在面临很大的困难。

  他觉得,现在最需要的是踏踏实实静下心来,把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向国外展示,向国外介绍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

  从事专业文物和艺术品运输的华协国际珍品货运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汤毅嵩说,近六七年来,海外市场萎缩,传统文物外展模式少了,甚至还有中方出钱去国外办展的情况。而在来华展方面,引进一个文物展往往也不如引进一个当代艺术展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

​​​​​​​
资料图:民众参观国家博物馆内参观馆藏三星堆文物“青铜面具”。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但他依然十分看好未来的文物展览市场,“本届政府对文物的重视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他相信,现在的国际关系形势不佳,但文物展览未来一定还会发展,因为文物交流始终是最感染人的,就像50年前中国“文物外交”感染了世界民众一样。

  王立梅也相信,文物交流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化交流代替不了的。她退休后担任世界艺术馆馆长,思考最多的也是如何将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吸引进博物馆,看世界艺术精粹。她说,要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吸收世界多元文化,因为,是文化决定我们的眼界与思想,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平视世界’。这我们太有感触了!”文物外展专家、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原副主任杨阳说。

相关产品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