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江西景德镇12月5日电 题:张婧婧:瓷器何以在欧洲史上掀起“中国热”?
中新社记者 李韵涵
瓷器,英文名“china”,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产品之一。1000多年前,中国瓷器经由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流向世界。此后瓷器深受欧洲市场喜爱,被称为“白色黄金”。瓷器究竟有何魅力在欧洲掀起“中国热”?又如何成为与世界对话的桥梁与纽带?从事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和研究20余年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婧婧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陶瓷文化作出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录如下:
中新社记者:在中国古代瓷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陶瓷艺术如何实现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今天,陶瓷文化能否继续成为世界对话的桥梁与纽带?
张婧婧: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陶与瓷都是人类文明的象征。《说文解字》中“瓷”的含义为:“瓦,陶器。次,下一阶段。瓷者,陶器之下一阶段”。瓷的出现是在制陶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陶与瓷,一脉相承。瓷,是陶的转型升级。
中外制瓷技艺的双向交流由来已久。历史上,中国的青花料从西亚的苏麻离青演变而来,珐琅彩瓷的烧制结合了西洋画法。在国外,德国的梅森瓷器不断吸收中国制瓷技艺,从图案、设色、形状等方面找寻创作灵感;荷兰的代尔夫特“蓝瓷”,在学习景德镇青花技艺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变革……东西方的制瓷技艺在不同程度上融合,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瓷文化。
陶瓷作为文化符号,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它的艺术风格、设计样式都反映了文化本身的内涵。国际间的陶瓷交流是一种直观的跨文化交流,即使国别不同、语言不通,但陶瓷作品会说话、陶瓷文化会交流。陶瓷交流可以跨越国别鸿沟和地域界限,实现“各美其美”,最终成就“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中新社记者:瓷器在欧洲曾有“白色黄金”之称,瓷器的英文也被命名为“china”,瓷器何以在欧洲掀起“中国热”?
张婧婧:早在欧洲掌握制瓷工艺前的1000多年,中国就已烧制出精美瓷器,品种、图式纹样、釉色等都闻名于世。当时,中国对欧洲人来说是一个神秘国度,上流社会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金银器和陶器。当中国瓷器第一次大量来到欧洲,其独特的艺术形态、表现形式、精美程度,以及有别于金银器的不同风格,令欧洲人深受震撼;瓷器上的绘画有不同风格样貌,可根据要求定制,更契合贵族需求。由此,瓷器成为欧洲王公贵族和上流社会追捧的奢侈品。
从遥远中国把优质的瓷器运到欧洲,可获取几十、上百倍的巨额利润。先后有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等八个国家组建了专门从事东方贸易的东印度公司。
在欧洲,稀有程度和瓷器绘画所体现的家族荣耀,都使瓷器变得非常珍贵,加之欧洲一直无法掌握制作技巧,所以瓷器价格高昂,有“白色黄金”之称。中国文化与审美,通过瓷器传播至全世界,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
中新社记者:当代东西方陶瓷艺术文化有何异同?应如何求同存异呢?
张婧婧:共同点上,首先当代东西方陶瓷艺术文化,都是基于各自国家、地域、美学思想等因素发展起来。其次,都体现了艺术家独特、自由的艺术情感,是创作者对生活的感触、人文的关怀以及对社会的关注。最后,东西方陶瓷艺术文化都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在跨界与融合中保持多样性。
不同点上,一是历史方面:当代陶瓷艺术的概念从美国、日本等地兴起;但中国的东方陶瓷艺术文化由来已久,发展从未停歇。二是不同民族、文化造就的审美观念和方式不同:西方陶瓷艺术的表达更奔放、抽象,更注重延伸与拓展,对“残缺美”等更趋于认同;而东方陶瓷艺术相对更内敛,受文人文化、茶文化以及悠久的陶瓷历史影响,在创作上更注重陶瓷技法,在艺术表现上更凸出“雅”。但二者之间一直没有绝对的界限,就像东西文化交流从未间断一样,陶瓷文化也始终在发展中互相学习与融入。
毫无疑问,保留自身文化视角和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审美规律相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融相生的探索,是国际陶瓷艺术文化交流的使命。瑞士日内瓦的国际陶艺学会(IAC)和美国陶瓷艺术教育学会(NCECA),都是通过世界陶瓷艺术交流,鼓励文化融洽的国际组织,为会员提供广泛的陶瓷艺术专业联系和交流机会,通过多元的陶艺活动促进当代陶瓷艺术发展。
中新社记者:“匠从八方来”曾是景德镇制瓷业高峰时期的写照,现如今更有数以万计的“洋景漂”在景德镇生活、学习、创业,景德镇缘何吸引国外艺术家纷纷聚集于此?
张婧婧:之所以聚集,大概是始于名气,终于魅力。景德镇作为积淀深厚的世界瓷都,积淀了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在这里,圆器、琢器、薄胎、大件器物等中国传统的陶瓷成型技法,无不传承有序;青花、粉彩、新彩、古彩、玲珑等各种装饰工艺,保留得极为完整,具备广泛的发展空间。
此外,完善的产业链为陶瓷创作提供保障。景德镇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人人都可能是陶瓷业界的顶尖高手;这里可以找到从泥到成瓷任意一道工序的专业人员,炼泥、拉坯、修坯、彩绘、制釉、烧制等都不是问题,带着创意就可以在此创作作品、创立品牌、创造价值。
今天,“来自八方”的不仅是匠人,更是艺术家,是思维,是视野,是市场,是汇聚四海、容纳百川的胸怀。
中新社记者:中国如何通过陶瓷对内树立文化自信、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张婧婧:讲好中国故事,要做好保护、传承、发扬;要把握古今、中外、前后的关系。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陶瓷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景德镇的重大使命。景德镇既拥有丰富的陶瓷物质遗存,还拥有大量的手工制瓷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制瓷工艺水平“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座文化名城是中国特殊而宝贵的财富,对优秀陶瓷历史文化资源“活态”保护和传承,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基点。
如今,景德镇构筑“大陶瓷”发展格局,无论是日用、艺术、创意、建筑、文创,还是高科技陶瓷,门类齐全、工艺丰富,发展迅速。景德镇陶瓷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成为弘扬丝路精神的重要载体。景德镇的开放和包容,还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陶瓷爱好者,陶瓷再次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载体。
陶瓷无疑是中国对内增强文化自信,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好名片。全世界各大博物馆里,无不陈列着中国瓷器。但这些毕竟是历史,更应该着眼今天和明天。今天与明天,是我们这代人在续写的历史。陶瓷作品,应站在传统的“肩膀”上,传承好传统材料、工艺、技法,同时具有国际视野、全球眼光,符合当代审美。发展好陶瓷产业,培养好陶瓷人才,创作好陶瓷作品,脚踏实地讲好每一个人的陶瓷故事和中国故事。(完)
【受访者简介】
张婧婧,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院长,现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教授、博导,从事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与国际交流20余年。多次赴美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韩国、日本、泰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考察,作品参加众多国内外陶瓷艺术展览,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内外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