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历史,塑造了独具神韵的中华文明。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时强调:“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中蕴含了理解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理念的密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互鉴,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增强文明自信和文化自信。文明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一般来说,文明是指人类一定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历史形态,包括文化的基本构成;文化是一定文明的具体存在模式,是文明形态的实践方式。文化是具体的、感性的实践行为和意识形态,文明是概括的、总体的、历史的形态。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增强文明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我们迈向文化强国的基础。
就文明起源和演变来说,狭义的文明指人类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文明起源以文字、城市、先进的技术、人口以及社会礼仪为标志。广义的文明指某一地区或某一领域具有特征性的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人类历史发展经历了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生态文明等阶段。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各种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文明与时偕行,创造发展。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了解和理解不同的文明,发现别人的优点,启发自己的思维,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提高文明程度是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是社会发展中各种相互关系的高级属性和积极特征的复合体系,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文明体系是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以及人的文明的体系,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我们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求和重要保证,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中华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把中华文化放在世界文化发展的视野下,通过沟通、交流、融合,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加强多层次文明对话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此外,还要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多方力量,发挥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品牌效应,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互学、文明互鉴格局,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林坚,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