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医药日益融入现代医药体系,其价值在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得到认可。
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导,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同期,“一带一路”中医农业专业委员会成立。
众多出席论坛的嘉宾表示,中医药服务正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疗体系,成为沿线国家共享共建的卫生资源,中国同沿线国家中医药交流合作日益密切。
“在泰国,很多人知道云南白药,老百姓对中医针灸非常感兴趣。”泰国前副总理、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披尼·扎禄颂巴在发言中提到,泰国与中国自古有着密切的商贸往来,中国商人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同时也带去了中国医学和中医药。中医药治疗方法及中医药已经得到了泰国卫生部的合法许可。
在新加坡驻华大使吕德耀看来,在新加坡,中医药被广泛接受,已成为该国卫生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加坡重视中医发展,在公立医院有针灸康复治疗服务。”
新西兰驻华大使傅恩莱在致辞中提出,随着中医药日益融入现代医学体系,中医药在新西兰人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医针灸已经成为新西兰人民用来缓解疼痛的治疗方法。同时,她表示,新西兰非常重视中医药材生产质量,与中国在中药材贸易方面有着紧密的合作。未来,中国和新西兰的合作不仅局限于贸易发展,还将更多地在中医药技术和服务方面进行合作。
在中医药服务发展迅速的背景下,中医药已成为全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促进中医药国际合作,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例如,四川省成立了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吸引和推进中药材溯源体系建设,引导建立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的中医药种植基地。其中,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00多完亩,优质的中药材已经出口到21个国家和地区。
据悉,在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支持下,我国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并在国内开展建设一批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相关领域双向合作交流密切。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的团队此前到俄罗斯、波兰等国家开展药用资源调查,并进行药用资源保护、开发和中药化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药代动力学专家刘昌孝表示,中国与东盟专家在资源考察基础上,历时五年多出版了《中国-东盟传统药物志》,收录中国和部分东盟国家传统药物350种。
中医药服务既有“走出去”,也有“走进来”。据云南省副省长李玛琳介绍,每年到云南学习中医药的外国留学生有近800名,周边国家到云南就医的患者达35万人次,其中接受中医药服务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云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为中医药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便捷。云南省在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开展国际民族医药合作,扩大云南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影响力,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和族源优势,传播中医药文化,将云南独特的中医药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更好地为‘一带一路’贸易服务。”李玛琳说。
同时,与会专家也关注到了中医药服务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国医大师王琦认为,中医药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诊疗、科研、教育等领域充满合作机遇,同时需解决标准化、贸易壁垒、法律障碍等问题,要考虑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和需求差异,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