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做规划”,广纳贤良言。日前,针对《温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的科学编制,我市举办温州融入长三角的目标及战略研讨会。
在此次研讨会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布了《温州融入长三角的区域协同和战略定位研究》,并邀请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阮青、同济大学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陈秉钊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的大咖,为温州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
“温州融入长三角正当其时”
在研讨会上,最新出炉的《温州融入长三角的区域协同和战略定位研究》提出,温州将总体定位为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特而强的区域性全球城市。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全面提速,长三角如今已迈入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构建成高质量区域平台,城市间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也就是说大城市对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此次研究的设计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人员介绍。
为此,研究提出,温州融入长三角正当其时,应该秉持温商网络、民营活力特色产业、人文生态四大优势,补足空间区位局限、人口高出低进、科创策源短板、企业投资联系弱等发展短板,主动接轨融入长三角,落实与长三角各地区多领域的互动合作。
立足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温州可全面提升在长三角南面及其周围地区的辐射力、影响力与竞争力,强化浙江省铁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成为浙南闽北赣东区域中心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南面示范区。
立足特而强的区域性全球城市,温州可凭借全球化的民营网络、良好的轻工业发展基础、出众的民营经济基底、杰出的旅游资源,打造全球华商创新创业高地、长三角特色智造中心、长三角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城市、山海河城俱备的长三角“人文生态后花园”。
研究建议,温州要以加快区域交通互联互通为突破口,全面构筑温州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大通道,以交通圈拓展都市圈;
以打造高质量开放平台为突破口,发挥温商国际、国内“两个扇面”力量,加快构建世界(温州)华商综合试验区,深化创建温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完善落实高能级对外平台与通道,推动本土温商走出去;
强化承接长三角创新溢出,明确温州“产业转化基地”的角色定位,推进温州传统产业智造升级;
打造高铁旅游经济带,探索跨区域旅游康养资源共建共享;
完善温州与长三角的合作体制,强化治理协同。
“温州立足长三角未来有更大作为”
“长三角一体化是共性和个性相得益彰的一体化,温州作为长三角的南大门,贡献了制度创新的长板,对民营经济有示范带动作用,未来可以有更大的作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阮青表示。
今年6月,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代表国家战略制定完成,进入密集施工的新阶段。阮青提出,围绕科创等7大领域,长三角一体化举措正在加快推进,在此重要机遇期,温州不能仅仅停留在交通区位不足的认识上,而是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做好区域中心城市的角色,把握好自身特质。“比如温州应积极利用海外温州人资源,助推城市发展;民营经济方面,做好企业家精神传承;扶植小型企业诞生、成长在温州,壮大在上海,从而壮大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力量。”
“温州不是‘挤入’长三角,而是要昂首挺胸地立足在长三角。”同济大学的陈秉钊教授说。
陈教授提出,温州融入长三角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上海和长三角缺什么?温州能补充什么?为此,温州必须要自己主动创造机会,比如紧紧抓住民营经济这一优势,积极提升营商环境,培育潜在的民营独角兽企业,为民营经济占比只有20%多的上海补齐短板;依仗度假康养的突出优势,吸引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游客,发挥长三角后花园的作用;在轻工业多年发展的深厚基础上,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区域一体化是双刃剑,温州需要练好内功。”浙江大学的石敏俊教授对温州的发展提出建议,认为温州必须提升自身条件和吸引力,实现要素的集聚与融合,尤其是对人才要素的吸引,增强城市发展潜在的动力,才可能在一体化中获得收益,并稳稳立足。
与此同时,石敏俊提出,温州融入长三角需要拓展视野,立足长三角但是要跳出长三角,形成全球视野,“尤其是科技创新方面,能为我所用的我们都要引进,全面提升自身实力”。(来源:温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