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推进会在丽水召开。
这一试点由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今年1月发文批准。丽水市发改委主任饶鸿来自豪地说,总结推广丽水经验,这也意味着丽水回答了13年前提出的“两山”时代命题!
2006年7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丽水调研时,殷切嘱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由此,丽水也被认为是“两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
13年“两山”转化特别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丽水交出了“两提升”的成绩: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全省“十五连冠”、农民收入增幅全省“十连冠”!
“断腕”护绿水,生态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7月18日下午,科伦药业旗下的浙江国镜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牟春雷带着技术人员,正在检查工厂的水处理过滤器。
“用了快一年还不用换,这要感谢龙泉的好水!”牟春雷说,公司生产的大输液产品对原水要求非常高,处理成本也很高。科伦其他分公司的水前端过滤器用3至6个月就必须更换。因龙泉的水杂质少、硬度低,过滤器可以延长1倍使用寿命,国镜药业每年仅此就可节约成本137万元。
而因龙泉空气质量好,空气过滤器更换周期也得以延长。国镜药业的空气过滤袋年更换成本由过去的200万元下降至90万元,系统维护费用下降了60%。
好山好水好空气,是丽水的代名词。生态环境部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丽水空气和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均居全国第八,是全国唯一入围“双十佳”的城市。
“破坏环境的发展弯路,丽水也曾走过。”市生态环境局原总工程师蔡瑢回忆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厂污染一条河”的情况非常普遍,辖区内的瓯江流域、松阴溪自上向下,都是造纸厂。
“遂昌造纸厂的废水排入松阴溪,没净化多少,又由松阳造纸厂的废水接棒。”松阳县象溪一村村民谢丽娇说,那时候河床鹅卵石挂满了絮状物,溪水呈灰褐色,大家都说是“酱油汤”,不好看更不能用。
“可以说是壮士断腕护绿水!”蔡瑢说,自本世纪初以来,沿河污染企业全部关停,尤其是2006年以来,丽水践行“尤为如此”的嘱托要求,创建全国首个生态示范区,近三年更是整治了3200多家“低小散”企业,每年减少重污染、高能耗工业产值100多亿元。
饶鸿来介绍,2013年省里取消对丽水的GDP和工业总产值指标考核之后,丽水更是专注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提出“园区外基本无工业、园区内基本无非生态工业”。目前,全市75.66%的区域列为限制工业进入的优先保护区,并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去年8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志云在丽水出席一个国际研讨会时,盛赞丽水“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生态经济化,美好生态成为“经济要素”
一盘不起眼的土菜,端上了外来游客的餐桌,还让农民做起了农产品创业的大文章。
这,就发生在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白鹤新村。在“赵大娘咸菜馆”里,店主赵彩英正在屋里屋外忙碌,招待一群刚从深垟石头村游玩过来的上海客人。油焖笋、茭白、豆腐乳、野生牛肝菌、洋姜……10多种土菜摆了一桌。山村生产的特色小菜,给她家带来了创业的惊喜,去年线下销售10万元,而女儿通过网络线上也卖了4万元。
据统计,东坑镇的“土菜经济”年销售额近100万元。
美好生态成为“经济要素”,也是丽水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方向。
2014年9月,全国首个覆盖全区域全产业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问市。在政府背书与营销推动下,“山货”迈出“山门”, 到今年6月底累计销售额达179.28亿元,产品溢价率平均超30%。
继“丽水山耕”成功运营后,“丽水山居”集体商标今年上半年也注册下来。记者了解到,这是浙江省首个地级市农家乐民宿区域公共品牌。
安徽人李凯放弃都市白领身份,来到“云和梯田”景区内的坑根村,租赁农房开办一家“牧云居”民宿,生意火爆,迅速回本。今年,他又租下村民闲置的两间灰寮,打造特色民宿“田野上”。“五一”开业后,标价1800元仍十分抢手,成了一房难求的“网红民宿”。
“‘丽水山居’品牌提升了民宿经济的附加值。”市农业农村局干部余爱华说,截至6月底,全市农家乐民宿已有4418家,今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20%。
一根网线,实现“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全国首个服务农村电商的“赶街”模式,就诞生于丽水遂昌县。“赶街”公司董事长潘东明说,目前全市已建了820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每月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上千万元。
生态无价,生态也“有价”。
2017年,丽水邀请国家发改委、中科院生态中心的专家,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研究,实现生态资产保值增值可度量。继2018年公布全市GEP为4672.89亿元后,今年5月又在遂昌县大柘镇大田村发布了全国首个村级GEP核算报告。
撬动沉睡资源,生态产品兑换市场价值
7月20日上午,骄阳似火,在龙泉市兰巨村的金福茶园基地,公司副总经理金艳正忙着指挥工人在茶园里除草。她欣喜地说,要不是13年前用1950亩毛竹林抵押贷款120万元,就没有今天这家农业龙头企业。
在丽水,有20多万户农民,凭借自家的一片山林,让“叶子变为票子”“活树变成活钱”。
从2006年开始,丽水开展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出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市金融办主任潘碧武说,丽水林权抵押贷款余额和总量一直占全省的一半以上,份额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第一。
此后,涉及更多领域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席卷丽水,农房、土地承包经营权都成了可以融资的抵押物。截至目前,丽水林权、农房、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三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额达261亿元。
“河权到户”改革,让“河道生金”。在青田县章村乡颜宅村,老支书王星华带头成立“河道经营”合作社,30户村民入股,在河道养殖石蛙和珍稀鱼类,建成200亩的河道“生态经济圈”,不仅河道变清洁了,年底村民还有分红收入。
“河权到户”改革之前,章村乡每年在河道保洁上要花20多万元,财政拨付的“人均15元”保洁经费总是不够。改革以后,全乡23条河每公里年均增收6000元,政府节约保洁经费、渔业管理费10多万元。市水利局局长徐为民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12条河完成了承包。
在全国率先试行的农民住房使用权抵押贷款制度,让农民手中沉睡的资产能轻易地变为“资本”。青田县石溪街道考坑村村民吴国平,用自家老屋20年使用权向银行抵押贷款30万元,将住房修缮一新开办民宿,圆了“创业梦”。
走进7月的庆元巾子峰景区,树木葱茏,鸟鸣声声。去年9月,林场改革转变为4A级景区后,林场老员工刘必良从过去的“砍树工”,变为了“看树员”。如今,林场50多名工人都“转制”成为景区新员工,告别了“木头经济”,吃上了“旅游饭”。
持续推进的改革,田、地、林等以往被闲置的12类山村资源被盘活,为丽水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2018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922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305元。
“点绿”成金,绿色崛起,全国瞩目。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点赞:丽水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为了金山银山!(来源:丽水网-丽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