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华:践行“两山”思想 打造全国生态示范县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湖南省最南端,潇湘源头,南岭山区,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全县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总人口52万,其中瑶族人口34万。是中国瑶族历史上最重要的中转站、大本营和发祥地,被誉为“神州瑶都”。
在这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瑶族同胞在这里世代生息,曾被世人称作“南蛮之地”,一提起江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老少边穷”……。
然而,多年来,勤劳而智慧的江华瑶族人民,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相比“唯GDP论”而言,取得的成就更为骄人,书写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奇迹。
9月21日,环保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涉及全国25个省市区。其中,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湖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
据了解,江华瑶族自治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8.78%,活立木蓄积量1600多万立方米,原始森林和原始次生林50余万亩,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多处每立方厘米达10万个,被称为“天然氧吧”、“华南之肺”, 而这也成为了江华美丽的生态底色!
2011年,江华县在“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即“两山”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下,开始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的生动实践。
而一连串的发展成就也正是江华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真实写照。2016年,江华全县完成GDP102亿元,突破百亿大关,是2010年的2.18倍,年均增长11.6%;完成财政总收入11.36亿元,跨过十亿门槛,是2010年的4.25倍,年均增长27.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17亿元,是2010年的3.2倍,年均增长28.7%;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8亿元,是2010年的4.64倍,年均增长19.1%;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86亿元,是2010年的2.39倍,年均增长14.4%;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12元,是2010年的1.66倍,年均增长10.9%;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是2010年的3.57倍,年均增长12.8%;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五年居全市第一,绩效考核连续四年获全市第一。小康建设总体实现程度达到93.2%,在全省48个三类县中排前列。全县县域经济排位在全国120个自治民族县中排到28位,比2011年提升67位。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10.34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3.84万人。数字虽然枯燥,可枯燥数字的背后却是江华人不懈努力的付出。
据悉,多年来,江华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江华县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之路,将一个集“老、少、边、穷、库、大、快”于一体的县份,打造成为了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潇湘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瑶族传承研究中心……。
坐着花轿嫁给心爱的人,是每个瑶族姑娘的梦想。
重新定义“靠山吃山”
反哺自然 带动经济共同繁荣
中国有句古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江华县作为我国南方林业大县、湖南省林业十强县,林区面积占了县域的三分之二,曾一度是一个以林业收入为主的县份,“江华条子”(江华的杉木)自清代以来就是江华的“名片”,“伐木为生”是江华林区唯一的生产方式。
2011年,江华在“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即“两山”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下,开始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的生动实践。
经过思想大讨论、大解放,江华瑶族自治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以生态文明建设总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民营活县、产业强县、开放兴县”发展战略,把生态立县摆在首位,坚决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奋力建设全国民族经济强县,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此外,江华县立足实际,充分调研、多方论证,不断形成共识,强化共识:不能走野蛮的“靠山吃山”的路子,要坚持转型发展,不砍树,只种树,保护生态,发展旅游,走一条新型发展之路。
江华县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企业观察报》记者,为了恢复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丽风光,江华自2011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全面禁伐。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区,划定禁垦区、禁伐区,划定生态红线,加强对生态公益林、重点景区生态林的管理和保护。江华境内的涔天河,是湘江四大支流之一的潇水上游河段,江华把涔天河流域内约2200平方公里被确定为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全面禁伐,封山育林,保护好潇湘源头。2016年,在湖南省“十二五”水利一号工程――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必须进行库区清理必须砍伐313水位线以下树木的情况下,全县采伐指标仅批11.4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67%。
为了在实行禁伐、保护生态的同时,保障林区群众的发展利益,江华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建立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将未列入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范围的林区,列为县级生态公益林,参照国家和省级补偿每年每亩17元的标准,全部由县财政补偿,确保社会生态效益与群众经济效益双增收。同时,一方面将林区的劳动力转为护林员,选聘了310个,每人年工资10000元,一方面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种养业、生态旅游业等新型业态,实现转型发展,生态脱贫。
“现在不砍树了,但有政府的补贴,还有外面来游客,再卖点土鸡、香菇等土特产,收入比砍树卖树高多了,还没那么累。”伐了几十年树的码市镇大寨村赵根富感慨说道。
江华县林业部门负责人告诉《企业观察报》记者,近三年江华县人工造林面积达到25.4万亩,封山育林达11万亩,义务植树250.4万株,四旁植树285.4万株。建成了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
同时,江华县实施四大工程扮靓生态家园。全力实施“治气、净水、增绿、洁地”四大工程,描绘“天蓝、水清、城绿、村美”的生态文明画卷。
“治气”天更蓝。每一年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实施生活节能工程,普及使用节能、节水器具,县内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达79.2%。倡导绿色出行,积极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公众绿色出行率达62.9%。建设一流的空气6参数自动监测系统,对全县大气环境质量进行监测。通过“治气”工程,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 %以上。
“净水”绿水长。全面实行“河长制”,投入资金1.3亿元,整治河道830公里,5公里以下的小溪流都有责任人,全力打造“碧水”江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在县污水处理厂运行的基础上,新建了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和移民新镇污水处理厂,2016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境内无一黑臭水体,流域水质全部达到二类以上,且绝大部分为一类水质。
“增绿”美家园。全面植绿,全县人工造林面积达到25.4万亩,封山育林达11万亩,义务植树250.4万株,四旁植树285.4万株。开展园林城市建设,按照县城园林化、院落花园化、山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河岸景观化的要求,加强植树造林,县城内规划建设13个森林公园、7个水上公园、5大水系,121个单位实施了机关院落花园化建设,60个单位被评为“市级园林式单位”,16个单位被评为“省级园林式单位”, “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工厂”在江华遍地开花,县城已成为国家园林县城。
“洁地”换新颜。近五年来,江华共投入20多亿元,完善城市路网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新建了一批以瑶族图腾园、火车站广场、瑶都大道、城北大道、江华大道滨江大道为骨架的城市标志性工程,对城市主干道实施了“白改黑”工程,对城市次干道和背街小巷进行了改造。着力实施“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人居环境重点整治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改水、改厕、改灶、改猪圈,促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实现了城乡环境优美、庭院美化、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新气象。2011年江华成为全国文明县城。
泛舟冯河,顺流或是逆流而行,感受两岸的诗意之美,犹如丰饶的丽人,让人如梦如痴。
发展“生态工业”
用绿色GDP 撑起县域经济
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个不上、一个不引,对“两高一资”项目坚决亮“红灯”。生态工业,让江华经开区成为一座不冒烟的工业园。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绿色项目、循环项目的竣工投产,让江华收获了绿色GDP。
近五年,江华县共引进工业项目188个,县经开区入驻规模工业企业70余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重点培育了以九恒集团、华讯科技、晟瑞电子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国风电、九恒新能源为龙头的新型能源产业,以五矿稀土、正海磁材为龙头的稀土新材料产业,以海螺水泥、海螺塑编、宏天建材为龙头的新型建材产业,以坤浩实业、锦艺矿业、金宏光科技为龙头的矿冶循环产业,以栋梁木业、温氏饲料、同丰米业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以五月天服饰、湘粤服饰、裕林鞋业、兴丰鞋业为代表的服装制鞋产业,七大产业新增产能100亿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2016年江华经开区成功创建为“百亿园区”,在湖南省139个省级经开区中排名第7。
在引入规模工业企业时,“抓大不放小”,江华县引进头饰加工、皮具加工、制衣、制鞋、制香、纸品工艺品加工、电子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进村办厂,总数达300多家,年产值近10亿元。其中带动100人以上就业的企业8家, 50人以上就业的企业39家, 5人以上就业的企业260余家,吸纳带动7000余名留守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其中贫困人口占50%左右,人均年增收1.8万元以上。“挣钱顾家两不误”。
同时,江华还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倡导不使用化肥、不使用农药、不使用饲料添加剂,着力生产绿色安全、附加值高的有机农产品,2016年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县绿色农业基地近百万亩,其中种植优质稻43万亩、绿色有机蔬菜18万亩,优质水果10万亩、优质茶叶5万亩,发展生猪111万头,在国检部门备案的各类出口基地达14个,已建立“三品一标”基地面积20万亩,完成产品认证97个,完成各类农产品商标注册188件,创建名牌产品16个,江华苦茶、瑶山雪梨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江华的食品农产品几乎成了绿色、有机、健康、无公害的代名词,全县果蔬农产品出口额逐年递增:2014年全县农产品出口985万美元,2015年农产品出口2737万美元,增长177%,2016年农产品出口7030万美元,增长156%。
“江华的山水好、气候佳,无工业污染,是种植绿色有机水稻的好地方,我们的“瑶珍”系列绿色有机大米,已成为了湘米品牌的代表之一。”江华同丰粮油公司负责人介绍到。
目前,江华正在按照“旅游+”、“生态+”、“互联网+”等模式,推进农业园区与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着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打造生活、生产、生态同步发展的田园综合体。全县规划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2个和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7个。已成功创建牛牯岭苦茶综合产业园、水园柑橘产业园2个省级特色产业园。
雄浑、美丽的姑婆山。
宣扬“瑶族文化”
打造特色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喝喝这里的瓜箪酒,不醉你不归;尝尝这里的十八酿,梦里都回味……”篝火辉映里,湘江乡香草源村的游建民向来村里旅游度假的客人们唱起了这首瑶族民歌。
“我们喜欢自驾来这里游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喝着甘甜的山泉水,品着瑶家的美食和大碗茶,欣赏原生态的瑶族歌舞,体验浓郁的瑶族风情,甜睡在宁静的山夜里,整个身心在这美景中得到了净化与休憩……”众多游客在江华旅游时如是说。
有诗意的地方是稀少的,不要贪图诗与远方,你到了这里,啥都有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江华县为了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观光需求,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他们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招商引资,争取资金,加大开发力度,强化经营管理,大力搞好宣传。力争江华县建设成湖南生态旅游的窗口、瑶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将江华这座“天然氧吧”打造成全国游客森林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为大力发展以山水森林资源为依托的乡村游、森林游、养生游等新业态,江华县委、县政府连续出台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3个文件,由县财政每年拨付600万元旅游引导资金,从政策和资金上保障旅游基础工作的顺利推进。
近年来,江华县共投入5亿元,修建旅游公路,逐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江华县内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观光型、文化型、生态型、体验型、学习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全县建设了一批主题鲜明、特色明显、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旅游服务设施相对完善的旅游特色村。未来几年,江华县将依托良好的生态山水资源和浓郁的瑶族文化资源,抢抓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和涔天河水库扩建机遇,按照“神州瑶都、生态江华”的目标定位,以打造涔天河旅游度假带为龙头,旨在把江华建设成为国家级旅游强县。
目前,江华已建成秦岩、湖南瑶族文化园、井头湾、香草源等4个3A级旅游景区和27家省级乡村旅游点,新建神州瑶都、龙华 华美达等星级以上酒店6家。
随着涔天河水库下闸蓄水,水库上200多个森林岛屿的迤逦风光已成形,“南国千岛湖”正在呈现。而江华也正依托美丽山水与瑶族文化,投资5亿元打造的“水口水街 中国爱情小镇”逐渐成型。
江华已成为湖南省十三个春节文化特色地区,一年一度的“盘王节”也已成为湖南省四大民族节庆之一。
同时,瑶族传统文化中的瑶族长鼓舞、盘王大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华岩摩崖石刻、湘桂古道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火烧龙狮闹元宵、串春珠等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强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环境好了,城镇靓了,村庄美了,浓郁的瑶族风情,给许多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仅增加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来了就不想走”。也增加了群众收入,仅2017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2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1亿元。
如今的江华,城乡处处山清水秀地干净、精致整洁人文明。一个个城镇、一个个村庄,风清弊绝,正变成移民风情乡镇、特色产业村镇、生态旅游村镇,正变成美丽乡村、小康村,正成为文明幸福之乡,生态文明建设正引领着江华各族人民豪迈前行,奔向小康。
备注(本文特别鸣谢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