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域铁路S1线的开通,温州城区高架桥下空间资源日益增多。据初步摸底调查,目前我市道路高架路段总长约82.5公里,桥下空间约1.74平方公里,平均宽度约21.1米。如何科学合理开发利用高架桥下空间,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课题组,并建议以“一桥一景、一桥一策”为整体思路,对高架桥下空间进行分类利用改造,打造具有温州特色的高架桥下城市灰空间。
高架桥下空间应用尽用
让桥下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
“高架桥线路长、体型大、视觉突出,桥下空间如果不进行环境与景观设计,往往成为单调乏味的巨型构筑物。”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因此,除了合理高效利用外,还要加强高架桥下空间景观与环境设计。
从现场调研情况来看,我市高架桥下空间多为道路,剩余利用空间较少。32处高架桥下空间中,13处利用情况已经达到“好”或“较好”等级,占比40.6%;其余19处为“较差”、 “差”等级。
这些空间主要存在多方面问题,利用形式比较单一,如三维桥、广化南路、甬台温高速七都岛段等处,多为简单绿化和停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如城南立交桥桥下存在垃圾堆放和摊位乱摆现象;景观形象欠佳,缺乏明确标识,夜间采光照明较差,如金丽温高速104国道下穿段等。
针对短板,课题组建议,以保障高架桥安全为前提,以人为本,优先保障生态、停车、慢行等利用,做到高架桥下空间综合开发、应用尽用;并可通过绿化、材质、铺装、色彩等,让城区高架桥下空间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活起来。
依据高速公路、城市轨道、城市快速路、城市干道这四种模式,课题组提出桥下空间利用可大致分为8类。
停车+交通主导型,其他为辅——适用于轨道交通枢纽型站点(如S1线科技城站等)高架桥下空间,在美化和绿化的前提下,注重停车等功能建设;
商业+停车+交通主导型,其他为辅——适用于轨道公共中心型站点(如S1线新桥站等)高架桥下空间,注重符合区域需求的功能引入,可设置城市书房、创意体验、特色商品零售等小型特色商业、文化业态;
绿化+停车+交通主导型,其他为辅——适用于轨道社区型站点(如S1线龙霞路站、三垟湿地站等)高架桥下空间,注重符合社区功能活动需求的功能引入,可设置体育健身场地和小型社区交流中心;
绿化主导型,停车、交通和市政为辅——适用于立交桥等交通环境较为复杂区域(如城南立交桥、黎明立交桥等)高架桥下空间,可设置少量的停车、交通和市政设施;
绿化+商业型——适用于跨江桥、滨水景观等绿化环境较好(如甬台温高速瓯江路下穿段等)高架桥下空间,可结合绿化设体育健身场地和小型商业,提供市民全天候休憩、交流和观景场所;
绿化+停车型——适用空间局促(如东瓯大桥南桥头、瓯越大桥南桥头等)的高架桥下空间,以美化空间为目的,配建少量停车泊位,以缓解区域停车矛盾;
绿化型——适用空间局促(如灵昆大桥南桥头、甬台温高速七都岛段等)的高架桥下空间,以植物美化为主,还可以采用广告、艺术和灯光美化等形式;
美化型——适用于单一(如甬台温高速大岙路下穿段、甬台温高速兴民路下穿段等)的桥涵空间,应注重涵壁的美化,可采用灯光、广告艺术等形式。
S1线桥下构建“一廊三段九点”
打造成全市首条最美轨道风景线
去年刚开通的S1线一期工程,试运营范围自桐岭站至奥体中心站,全长34.38公里。这是全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的“重头戏”。为此,课题组重点研究S1线一期工程潘桥站至瑶溪站的高架段,建议建设S1线“三角梅走廊”风景线。
s1线桥下空间
该高架段桥墩长度约30.6公里,基本采用单柱式,桥面面宽约11米,涉及高架站9座,沿线土地多为规划绿地。课题组建议,S1线高架桥下可构建“一廊三段九点”的总体结构。
“一廊”指S1线“三角梅走廊”风景线,总体长度约30.6公里,可建成具有1.02平方公里规模的全市首条最美轨道风景线,打造温州最美、最具活力的线下公园。
“三角梅与S1线动车组外观设计的海洋元素相契合,同时也是我市重要的海洋特色地域性植被,在S1线高架桥下可采用垂植、群植和摆植三种方式种植,形成立体的三角梅景观。”课题组提出。
“三段”指依据桥下空间地域特点细分为生态魅力印象段、文化活力体验段和海洋精神展示段。
其中生态魅力印象段可重点突出自然山水风貌,重视生态型植物群落种植,可开展都市农场等田园休闲项目及桥下运动健身场地;文化活力体验段可适度植入相关铁路、塘河、文创、湿地、休闲等主题,建设铁路人文景观、桥下微湿地景观,并引入小型文创业态;海洋精神展示段可采取浮雕、彩绘、公益广告等公共艺术手法,展现与弘扬温州陆海交融、拓海发展的胆魄和智慧。
“九点”指围绕一期开通的9个高架站点周边桥下空间利用所形成的节点,分别为潘桥站、新桥站、德政站、龙霞路站、惠民路站、三垟湿地站、龙腾路站、科技城站、瑶溪站。
在站点周边150米步行便捷的范围内,课题组建议尽可能接入公共交通线路,结合临时场地和永久绿地,提供停车场、公共自行车站点等换乘设施,与S1线沿线11处公交首末站、7处公共停车场、34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形成互补。(来源:温州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