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情传真  >> 查看详情

温州北站交通瓶颈怎样破解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18-12-24 09:06:09 
分享:

       在龙湾试点“规划路演”,解决规划编制、政府招商、市场投资的脱节问题,重点对S1线高架桥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进行研究规划,完成加强市区与温州北站交通联系规划实施建议方案......今年,市规划局的工作可谓亮点纷呈。规划先行,谋定后动,城市规划对一座城市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近日,记者走进市规划局,了解他们手中的这支笔,如何描绘温州腾飞的画卷。

  S1线桥下空间围绕三大主题构建

  随着市域铁路S1线开通试运行,温州市城区高架桥下空间资源日益增多,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是城市规划面临的议题之一。

  据统计,温州市城区高架桥下空间资源32处,累计长度约85公里、桥下可利用空间投影面积约174公顷,主要分布在甬台温铁路、市域铁路S1线、沈海高速、金丽温高速、瓯海大道、城区几大立交桥、若干过江通道等。

  市规划局详细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我市城区高架桥下空间总体利用水平较低,除S1线惠民路站、瓯海大道汤家桥段、七都大桥南桥头等10余处利用较好外,其余利用一般或较差。“有些是利用形式单一,以简单绿化和停车为主。有些是管理水平不高,存在桥下摊位乱摆现象。有些存在景观形象欠佳,夜间采光较差等问题。”

  今年,市规划局详细规划处除了对城区所有高架桥下空间提出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建议外,还重点对S1线高架桥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规划。

  为了将S1线高架桥下空间打造成温州最美的轨道风景线,规划部门建议构建“一廊三段九点”的总体结构,全线将采用垂植、群植、摆植等三种方式,形成立体的三角梅景观。“三角梅是我市重要的海洋特色地域性植被,与S1线动车组外观设计的海洋元素相契合。”市规划局详细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说。

  S1线桥下空间自西向东分段依次反映山水生态、活力人文、海洋精神主题。生态魅力印象段依托潘桥河、仙门河等水系及滞洪区生态滨水绿地,重点突出自然山水风貌,重视生态型植物群落种植,结合桥下空间可开展都市农场等田园休闲项目,结合周边村庄适度设置桥下运动健身场地。

  文化活力体验段穿越市中心区域,在做好绿化的前提下,重点结合地段特色适度植入相关铁路、塘河、文创、湿地、休闲等文化主题功能。

  海洋精神展示段结合龙湾地域特色,展现和弘扬温州陆海交融、拓海发展的胆魄和智慧。该段S1线高架段多位于城市道路上方,空间局促,主要结合桥墩、桥身的绿化、美化、亮化等,采取浮雕、彩绘、公益广告等公共艺术手法对海洋精神主题进行展示。

  市规划局还建议,综合开发利用站点周边500米范围内的桥下空间,强化站点公共服务功能。站点周边150米步行便捷的范围内,尽可能接入公共交通线路,结合临时场地和永久绿地提供停车场、公共自行车站点等换乘设施,同S1线沿线11处公交首末站、7处公共停车场、34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形成互补。150米~500米段,结合轨道站点特点,形成交通枢纽型站点、公共中心型站点、社区型站点三类利用模式。

  此外,衔接周边公园绿道,构建桥下慢行空间也是市规划局提出的规划举措。衔接周边公园绿地,建设步骑分离、无缝连接的桥下慢行空间,设置相应等级的服务驿站,包括自行车租赁点、小卖部、休憩设施、公厕等。慢行道跨河区段,根据具体条件架设跨河慢行桥,也可就近结合城市道路建设慢行通道。

  S1线跨越105处道路,慢行道跨路段可采用彩色斑马线,保障慢行道的连续性和趣味性,有条件路段可建设地下通道。这些涉路的桥下空间,主要采取桥下绿化、桥墩美化、桥身亮化等手段,原则上不进行设施利用,保障交通安全。

  温州北站加快建设交通集疏运体系

  随着今后杭温高铁的建成通车,温州将全面融入全省“1小时交通圈”。温州北站(永嘉站)作为杭温高铁温州引入站,将承担杭温城际客车始发终到作业,未来客流量将明显快速增长。“因此,在杭温高铁建设同时,加快北站交通集疏运系统建设,加强市区与北站交通联系尤为迫切。”市规划局交通市政处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市规划局与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在4个月时间里,完成加强市区与北站交通联系规划实施建议方案。

  目前温州北站进出站交通主要依赖223省道,且只能右进右出,集疏运通道单一、系统性差,南下与市区联系较为不畅,形成瓶颈。

  市规划局交通市政处相关负责人说,为满足北站通车后与市区的交通联系需求,规划建议实施“挖潜既有通道,加快在建通道,完善枢纽交通,提升公交服务”四大措施,开展12个项目建设,力争2021年前建成投入使用。

  首先,要挖潜瓯越大桥通道潜力,在诸永高速延伸线(瓯越大桥北线)启灶新村南侧增设启灶互通连接金工路,直接联系温州北站,构建快捷通站道路;推进楠瓯大道建设,优化北岸交通;加快民航路拓宽,增加通行能力;提高南岸交叉口通行能力,优化南岸交通;加快瓯越大桥市政化改造,满足常规公交运营需要。

  其次,加快七都北汊桥建设,形成七都大桥-104国道-温州北站快速联系通道,从东部分流瓯越大桥的交通压力;加快北岸104国道改线工程建设,提升七都大桥分流;加快高速乌牛互通及连接线的建设,加强与乐清联系。

  在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方面,建议加快站前道路建设,加强绕北黄田互通与北站交通联系。在提升北站公交服务,结合北站建设,设置公交综合枢纽。依托过江通道,布设公交线路。

  市规划局交通市政处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充分利用东瓯大桥、瓯越大桥、七都大桥等过江通道的通行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北站2021年开通时客流增长带来的交通需求。

  解决规划管理难题请“路演”帮忙

  龙湾区的开发区C10地块位于我市城市中心复核中心与东部复核中心的衔接地段,是该地段的核心地块。

  该地块如何开发?今年年初,市规划局和龙湾区合作,以该地块为试点,开展“规划路演”探索。规划部门对该地块的基本建设条件、前期规划设想、刚性规划条件、周边环境容量进行研究,为开发建设标定方向、划定底线。同时,将该地块的功能业态、商住比例、空间形态、投资条件交有意向的开发商及设计单位协助谋划。

  接下来,通过发函邀请、书面征询、当面磋商等多种方式,向潜在开发商征集开发动议。保利集团、宝龙集团、银泰集团、新城控股集团等11家国内知名开发企业及2家独立设计单位参与“规划路演”,提出各种开发建议。

  规划部门评估各方的建议后,形成最终规划条件。经过路演,规划部门发现开发商有意将该地块打造成市级商业中心,而这也更加符合规划的功能定位。为此,规划部门将12万平方米以上的自持商业作为该地块的核心开发条件。同时,规划部门采纳多数开发商的建议,对区间道路重新定位,并将地块相邻的公共绿地及地下空间纳入统一开发建设。目前,该地块已挂牌,且已有参与路演的知名开发商预申请受让。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各地在规划管理领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规划机制失灵、规划控制和市场脱节等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市规划局龙湾分局局长钱向光认为有3个具体表现形式。首先,从理想到现实,从蓝图到落地,这个过程时常不如预期顺利。“早年做好规划,但实施的时候,客观条件、市场环境、政府要实现的目标都可能发生变化。”钱向光说,“例如,龙湾某个地块,原先规划定位是以商务为主。但通过与市场主体深度接触后,发现商务需求不如预期。”

  其次,原先的城市规划常用“一笔到底”的方式,把所有要素都规划好。然而,到真正实施时就很难落实。钱向光举了一个例子,“原先的规划方式,就好比把一匹马全部画好,包括马的品种,体态、甚至连毛色都弄好。但真正到市场上找这匹马时,发现找不到。因此,经常会出现为了适应市场主体,将规划一改再改的情况。政府招商过程中,如何对接前面的规划和后面的市场,是‘根据马去画图’,还是‘根据图去找马’,就成了一个头疼的问题。”

  第三,对于市场主体而言,目前只有到了土地招投标环节才能参与。在前面的规划过程中,没有发言权。“因此规划出来的东西,市场主体可能不适用。”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规划编制、政府项目谋划、市场主体投资这三者的脱节问题,市规划局借鉴金融领域的路演制度,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后,土地出让前,由市(区)政府或规划部门主持,相关政府部门、开发经营者、社会中介服务者多方、多向交流沟通,寻求空间布局合理、市场前景良好、综合效益最佳的土地利用规划条件及土地出让方案,以引导城市开发建设活动。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路演”就是改变城市规划“一笔到底”的方式,合理区分刚性指标和弹性指标。针对规划“留白”,由当地政府组织各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谋划,确定建设目标定位、明确招商方向、划定界限底线。最后,在出让土地路演方案引导下,由开发商和社会中介机构(设计院所)对土地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规划、国土等部门将开发商的共性需求和优秀建议纳入规划条件,形成最佳土地出让方案。(温州都市报)

相关乡情传真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