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浙江日报》2月18日讯 2024,注定在浙江文化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
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厚望,这一年,浙江聚焦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感恩奋进中阔步向前。
梦虽遥,追则能达。回眸2024年,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对标看齐、走在前列的政治担当,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实际行动,守正创新,改革攻坚,努力把浙江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高度,思想凝聚力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社会文明新风尚更加鲜明。
溯源铸魂传播
筑牢理想信念思想根基
过去一年,浙江在省域层面首创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传播工程,一体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溯源、铸魂、传播,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传播一体化上争先攀高。
溯源,探寻理论萌发的“初始点”。
浙江深挖细采“八八战略”这一“富矿”,持续擦亮“循迹溯源”研究品牌,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又结新果:“习近平在浙江关于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重磅发布,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人文经济学与浙江实践”等重大课题研究有了新进展。我省获国家社科年度项目立项363项,位列各省(区、市)第三。
铸魂,真学真懂、深化内化。
在省委示范带动下,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全省5000个青年学习小组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日常、成为经常,全省县处级以上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主题完成率达100%,“跟着总书记学”“浙青年·爱学习”等品牌效应持续放大,浙江上下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不断夯实。
传播,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彻底的理论讲彻底。
新春第一会当日,浙江日报《第一视点·学习手记》开栏首篇《习近平的四副春联》,用娓娓道来又不失哲理深度的讲述,点燃了全省党员干部新一年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激情。浙江创新开办的“第一视点”品牌,以“讲故事”的方式阐释重要思想和重大实践,已累计刊发320余篇(件)稿件,总传播量破42亿,其中“习近平在浙江的改革故事”系列报道,传播量超2亿次。
这些正能量故事,通过8090和00后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员、“开放麦宣讲”,越传越远,更多年轻人主动加入“浙字号”宣讲矩阵,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浙江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赓续中华文脉
激活文化事业“一池春水”
绍兴稽中遗址首次发现大型越国建筑基址,衢州皇朝墩遗址发现世界最早的水稻田遗址……伴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步伐,浙江考古捷报频传。
从厚重的文化传承中汲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浙江文化在中华文化版图中的“启明星”地位进一步彰显。
这一年,文脉保护传承枝繁叶茂。
浙江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改革纳入省委重大改革内容,不断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形成了“1416”大保护格局。上山、跨湖桥、河姆渡、良渚等文明之源大遗址群的考古发掘、保护利用进一步深化;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成立,吴越文化博物馆开馆;面向全国推广绍兴仓桥直街模式,保护修缮开发名城名镇名村,一幅幅文化保护传承的图景徐徐展开。
文脉保护与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迸发新生机。《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开全国先河,探索全省域、系统性的中小学生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大系”典藏馆落户良渚,保护、利用、研究的新成果更加可亲可感、成风化人。
这一年,文艺创作百花齐放。
浙产文艺精品再攀高峰:戏剧《钱塘里》,电影《热烈》《万里归途》等12部作品获评全国“五个一工程”,覆盖所有8个门类,实现大满贯,入选作品数量历史性居全国第二。
兰亭奖,中国书法界最高奖,浙江获奖及入选人数共8名,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此外,金鸡、飞天、国美、山花获奖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创历史最佳成绩。浙产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叫好又叫座”,打破过去5年国产纪录片电影最高票房纪录。越剧《新龙门客栈》让更多人品到了戏曲的魅力,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成绩背后,是浙江持续朝着文艺精品创作省域最优生态努力。无论是推进文化精品创作生产生态链改革,还是提升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效能,都是浙江文艺的硬核支撑。
改革赋能发展
激发文化创新内驱活力
一年来,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牵引,浙江不断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使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文化产业,实力不断跃升——
融合中国传统神话与现代游戏技术的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发售3天销量破千万,还带火了取景地;以开源思维震撼世界的DeepSeek,其展现的文化解码能力同样惊人。这些现象级产品,崭露浙江在“文化+科技”领域的深耕成效。
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浙江深化文化数字化战略,在全国率先推出大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持发展数字影视等数字文化新业态,推动科技赋能文化创新转型。2024年,6家企业入选“2024·全国文化企业30强”“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
文旅融合,擘画更美图景——
去年11月15日,以青瓷文化为特色的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成为中国入选2024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7个乡村之一,也是我省第3个入选的乡村。至此,浙江拥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数量,均居全国之首。扫扫二维码就能轻松完成入境申报,良渚遗址公园、德寿宫博物馆等文化场馆人气兴旺……“China Travel”火了,现代智慧和历史交融的浙江成为人们旅游首选地。
新春佳节,浙江联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拍摄的《中国美食大会》浙江篇两期连播,既讲述了杭帮菜的人文故事,也扩大了“味美浙江”的品牌影响。围绕“吃住游购娱”,浙江打造了一批极具辨识度的文旅融合产品,在文旅相融中,越来越多浙江味的文旅IP“出圈出海”。
强化价值引领
推动共同富裕精神富有
建设精神富有省域样板!浙江牢记嘱托、奋力答卷,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一场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正在之江大地展开。
饭桌上,聚餐用公筷、用餐不浪费等好习惯蔚然成风;斑马线前,“车让人、人快走”成为文明城市新标配,“在浙江看见文明中国”越来越具象、生动。
2024年,浙江最美的风景依旧是人,38人获评中国好人,3名浙江省“新时代好少年”入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人数居全国前列。
3个多月,20场报告会,上万名听众。在“时代楷模”徐利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深情讲述下,那个一心为民、躬耕燃烧的“泥土干部”没有离去,他的精神依旧激励着我们。
在家门口欣赏“国宝”级绘画珍品;拿起手机跟着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学摄影……自从村里来了文化特派员,村民们都说每天的生活“提格”了。
把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作为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加快人文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浙江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如今,首批省市县三级1570余位文化特派员活跃在乡村,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不到一年时间,6200余场次理论宣讲、1.92余万场次文化文艺活动、近4000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帮助派驻地增收1.21亿元,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是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的最直观成效。
与此相应,公共文化空间一体化运营“之江模式”加速推广,1.2万余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遍及城乡,越来越多文化空间活起来、用起来,成为惠民主阵地。
壮大主流舆论
奏响重要窗口时代强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大会闭幕后,浙江相继推出《我们可否期待下一个传奇》《人民有所呼 改革有所应》等“富春江”“第一视点”重磅文章,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高潮。
一年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围绕“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主旋律高昂响亮——
联动央媒和省级部门,建立新闻月度策划会制度,精心组织系列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新闻发布活动,擂响拼搏奋进的隆隆征鼓。
直面经济热点难点,推出“拼字当头勇争先”“问计2024·拼经济强活力”等专栏专题,举办2024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论坛,展现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担当,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实施“之江潮声”正能量传播计划,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深融合系统推进——
在探索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征途上,浙江率先出发。省级重大传播平台、重大技术平台加快迭代,全省融媒一张网建设迈入新阶段。潮新闻客户端在中宣部新媒体平台效果评价中排名全国前列,Z视介入选全国新媒体平台建设典型案例。
“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力影响力持续放大,涨粉超100多万,700多篇原创文章阅读量“10万+”占比超95%。
2024年,浙江新闻界喜获丰收,23件作品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等奖3件),总数居全国第一。
好声音传扬中外——
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挂牌成立,“1+N”省域国际传播重点基地体系日益完善。30多期《外商说》《达沃斯说》等短视频,真实讲述了外国人眼中的活力浙江、机遇中国。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开设的“Marvelous China”话题,掀起中国热,各类短视频和图文产品累计超1.8万条,总传播量超1100万。
江南深秋,第二届“良渚论坛”再迎天下客,共论“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迈入第11个年头,全球政要与互联网翘楚再度相聚擘画数字未来。
启程2025,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周年、弘扬“红船精神”20周年。新起点上,浙江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以文铸魂、以文赋能、以文兴业、以文惠民,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记者 王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