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是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地方”,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温州这个金字招牌,是创新的结果,并以创新为最大内涵。
如今,温州迎来创新加速期。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提升幅度达到全国第二,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进入全国前25位,温州医科大学团队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当发展的坐标再次提上新的高度,对照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目标要求,我们该如何加快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创新之城?
打响“在温州看见创新中国”品牌,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续写创新史、再创新辉煌、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动员大会指明,“创新驱动、人才支撑”是作答的要义。
连日来,瓯江新城、科教智城、东部科技城等“五城三园”中创新要素密集的板块提速建设;国科温州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温州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塔尖重器”动作频频;又一批温州企业跻身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展现科技创新主体实力……全城动员见之于行,创新之潮正在向更高处接续奔腾。
走好“华山一条路”
培育新动能
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需要各地各部门拿出改革创新的思路、理念、办法、精神,聚力创新、攻坚突围,推动温州坚定走好科技创新“华山一条路”。
“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温州创新发展,我们要抢抓机遇、借势借力,推动落实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等重点工作,着力破解科技创新工作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问题。”市科技局党委书记赖颖说。
坐拥中国(温州)数安港、中国基因药谷等7大高能级创新平台的瓯海区,也是集聚了170多位院士、长江学者、国省级领军人才和10万高校师生的创新创业高地。“我们将围绕‘全省第三极’新坐标,争当创新引领区,以‘科教智城’为主阵地,做强中国(温州)数安港、中国基因药谷等重大平台,打造有想象力的‘锚机构’、有承载力的孵化器、有支撑力的全生态,加快抢占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等产业制高点。”瓯海区委副书记、区长刘云峰说。
“教育在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焕东表示,将深化优教供给、优校兴乡、优学提质、优才引育、优治升级等“五优”工程,全力促进教育全学段、全领域提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区域教育高地,打响“好学温州”品牌。
创新之路上,如何把人才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发展的“最大增量”?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办专职副主任朱启仁看来,要大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整体实力、创新创业生态、创新人才总量,加快打造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扎根温州近20年,深知当前的温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器重人才、倚重创新。他说:“青年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源头活水,要努力把温州打造成青年人近悦远来的向往之地,吸引更多顶尖人才来温州、创未来。”
做强高能级平台
点燃新引擎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如何在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上“更进一步”?高能级平台要发挥“塔尖重器”牵引作用,让一流创新资源加速集成。
获批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这是国科温州研究院的科研攻关“新战报”,其成果转化也屡获佳绩:50多个科技创新项目成果处于市场化或临床试验阶段,孵化了54家科技型企业,与11家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为500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
国科温州研究院是温州创新平台矩阵的一个缩影。副院长叶方富说,高能级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要抢抓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的重大机遇,自觉扛起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的使命担当,加强基础共性技术供给,持续在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为温州未来产业培育提供创新源。
冲刺“双万”城市,关键要迈过“产、城、人”三道坎,大孵化器集群就是重要支撑。
“一等奖项目数居全省第一!”得益于中国(温州)数安港近年来在数商招引、数源落地、场景孵化等方面的工作成果,一批“温字号”作品在近日举行的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浙江分赛决赛上,比出令人刮目相看的赛绩。作为“一港五谷”新质生产力孵化的主平台之一,中国(温州)数安港已入驻数据要素产业链企业393家,实现交易额7.8亿元。“近期我们牵头制定了‘数据要素×’工作和中国(温州)数安港建设任务清单,将锚定产业生态、头部招引、改革突破、空间保障‘四张军令状’,向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发起攻坚,抢滩产业发展新蓝海。”市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祥光说。
大平台、大孵化器对创新要素的吸引力也体现在人才集聚上。数据显示,温州每年引育高层次人才、大学生、技术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超20万人;其中,大孵化器集群累计集聚青年创新创业人才6万余人。
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肖遥就是其中一员。“温州是一座创新之城,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让我们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科研探索与项目孵化,许多前沿科技成果能更快对接市场需求,实现成果应用转化。”他期待,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将使温州加快构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生态系统,让更多人才在人与城的双向奔赴中大展身手。
发展新质生产力
竞速新赛道
近日,乐清11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公布的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至此,乐清已有47家企业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连年递增——从这则新闻可以看出,眼下,越来越多的温州企业积极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新赛道。
就在昨天,浙江伟明盛青能源新材料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伟明盛青温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基地正式下料试生产。“公司全部达产后,可年产5万吨高纯镍、20万吨前驱体和正极材料等,年产值达500亿元。”公司董事长项鹏宇表示,项目将依托产业链前后端提前布局,逐步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站式新能源材料产业链平台,为温州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增动能。
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温州选派369位科研人员走进506家民营企业,担任“科技副总”。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姚汤伟是其中之一,上任以来,他帮助浙江中星钢管机械有限公司成功申报省重大科技项目,并促成企业挂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副总’帮我们大大提升了研发实力。”浙江中星钢管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潘益文说,“希望进一步深化‘科技副总’与企业的合作,精准把脉技术难题,让我们在共同奔向‘全省第三极’的征程上跑得更快更稳。”
“携手向新,社科联将积极发挥‘联’的作用,依托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社科分会,加强同北上广等联络点的联谊,推动更多‘含新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和人才回归,助力温州以创新的力量打开新局面、塑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潘晓勇说。(来源:温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