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根本遵循。
近年来,温州坚持以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为目标,立足民营经济先发优势,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山区海岛“一县一策”,持续深化扩中提低改革,推动公共服务“七优享”,由此涌现一批变革性探索,形成一批示范性经验,打造一批有共富味、改革味、温州味的标志性成果。
【解读共富之一】
唯实惟先,涌现一批变革性探索
温州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等七个领域,推进共同富裕探路先行。
■以民营经济为支撑,高质量发展水平稳进提质
构建“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集群”创新格局,建设“一港五谷”,打造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民营经济造富属性持续放大,企业家成致富中坚,企业员工成劳模工匠。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在全省率先探索镇街企业服务中心建设,畅通小微主体信用融资渠道,推进市场要素化配置改革。
■以扩中提低为抓手,橄榄型社会结构加快构建
深化财政支农资金折股量化帮扶,县乡村“助联体”全覆盖。聚焦长期失业、大龄低技、残疾等领域群体开展就业攻坚,打造来料加工式等6类“共富工坊”。贯通县乡村慈善服务网络,投用全省首个枢纽型慈善服务综合体,设立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基金、世界温州人慈善基金,全省率先构建慈善积分体系。
■以全龄友好为目标,多元化公共服务不断拓展
打响“好学温州”“健康温州”“温馨善育·颐养温州”等品牌,创新随迁子女入学便利化举措,实施县中崛起,启动国家级职业教育高地改革试点。打造浙南医学高地,建设中国眼谷、基因药谷、瓯江实验室等医学创新平台,智慧健康云规模居国内地市级前列。建设全国儿童友好城市,打造老年友好温州样板。
■以山海协作为重点,共进式城乡区域持续统筹
推进“一县一策”,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完善山区海岛交通网络。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农业标准地改革,及国家级承包地、宅基地改革、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等试点。形成特色村迭代等建设路径、民营经济带动型等共富模式,推动省级未来乡村数量全省首位。
■以精神文明为引领,普惠型文化建设标识鲜明
建设“全域文明之城”,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培育最美温州人等文明有礼品牌,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县乡村全覆盖,形成百个有礼坐标、一批省重点项目。创新民办博物馆培育发展机制,推进书香温州建设,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整理研究和遗址展示。
■以绿色低碳为主题,全域式大美底色持续擦亮
建立起覆盖“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的新能源产业格局,推出碳易贷等创新金融产品,开展林业碳汇等试点,红树林“北进桥头堡”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县级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创建试点。完成全国首部生态环境服务机构管理条例立法,连续4年获得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市。
■以党的建设为统领,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快完善
打造“共享社·幸福里”社区治理样板,征办交通微循环等“关键小事”,成立社区出资的强社公司,调剂国有闲置房产供社区开展活动、提升服务阵地。实现城市运行中心、社会治理中心一体融合全覆盖,“城市大脑”正式上线。全国首创“涉企免罚清单”,家政服务立法、个人债务集中清理等开全国先河。
【解读共富之二】
稳扎稳打,形成一批示范性经验
温州坚持以百姓诉求和期盼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深化完善发展经验,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共富之路。
■注重体系化推进,实现合力共建
建立工作体系,健全责任分工等机制,组建山区高质量发展等工作专班,开展全域化高水平文明城市、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城市、老年友好城市、平安法治示范城市、和美乡村等“五城一乡”建设。
■注重数字化改革,实现发展共兴
建立数字化改革激励机制,创新贡献榜、进度榜等晾晒载体,实行量化动态考核,强化节点控制。打造“惠企利民资金直达智控在线”、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等应用,以数字化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
■注重多元化参与,实现全民共推
放大社会力量办事业试点经验,设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倡导社会各界参与共同富裕建设。招引乡贤和侨胞回乡建设,新增一批乡贤投资项目和爱心基金。
■注重正向化激励,实现全域共进
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各方面加强政策激励,大部分奖励力度居全省前列。强化信用激励,推进信用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变现。强化榜样激励,开展“最美”系列评选,激发干群行动积极性。
■注重实效化督导,实现成果共享
聚焦“一老一小”,扩大养老托育服务有效供给。聚焦困弱群体,推进全社会帮扶、家庭帮扶、造血帮扶等模式。聚焦新温州人,解决外来人员子女教育难题,推动新市民全方位融入。
【解读共富之三】
聚焦聚力,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
温州围绕共同富裕关键问题,聚焦重点工作、重大改革和模式创新,谋深做实关键抓手,打造12项标志性成果。
■“两个健康”先行示范
率全国之先开展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利企安企暖企”相关经验做法全国推广。实施涉企问题“一表通管”等十大突破性举措,“数据得地”入选省营商环境最佳实践。
■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
全国首创“低收入家庭”概念并制订认定标准,以户为单位,按安居工程、医疗救助、均衡教育、就业创业等8大类制定政策清单,为8.8万户、45万人次提供帮扶。
■山区县“一县一策”高质量发展样板
山区县生态工业、文旅康养等投资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规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全市。推出双向飞地等举措,帮助山区招引到一批制造、科创、总部经济等企业。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新样板
列入第一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将“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引入空间建设,争创国家级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新增托育服务位数居全省前列。
■“共享社·幸福里”社区治理样板
构建党建引领下的服务居民共同体,推进业委会规范化建设,出台业财代理等制度,小区党组织覆盖率超九成,全省唯一全域打造老年友好城市。
■“健康温州”品牌
建成智慧健康云、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生命急救“一键达”等特色应用项目,全国首创“用血直免”,“明眸皓齿”工程成为全国样本。
■“产教融合”品牌
成立眼镜产业学院等一批混合所有制学院,浙工贸获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中德、中意职教园区落地,温职院、温职专等入选教育部相关试点院校名单。
■“城市书房”“百姓健身房”公共服务品牌
城市书房引领全国200多座城市效仿,城市书房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入选国家相关试点。首创百姓健身房,相关经验获全国推广。
■利民助企智能速办应用品牌
利民补助“一键达”做法获中央改革办、国务院“职转办”肯定并全国推介,惠企政策“直通车”在省内外复制推广,承接上线“工伤e鉴通”等省级数字社会试点。
■“浙江有礼·瓯越先行”文明实践品牌
构建县域金名片培育矩阵,鹿城“一鹿伏茶”“德润云学院”入选省级县域金名片。以鹿城伏茶文化、文成孝文化为代表的典型案例入选省重点项目。
■“食安温州”品牌
实施食品安全溯源治理,全国率先推行杀白禽赋码全链条无纸化追溯,打造“瓯越鲜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带动农户3万余人。
■共同富裕示范单元
探索“三位一体”联合抱团型、农业“双强”引领型、农房盘活增收型等多种未来乡村共富模式,省级未来乡村数量全省第一。
过去三年共同富裕成绩单
■补齐区域协调主要短板,持续缩小共富“三大差距”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至74.1%,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1.87,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倍差降至2.27。
●2023年,山区5县实现GDP共2042.6亿元、平均增速7.6%,分别高于全省、全市1.6和0.7个百分点。
●2023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41.6亿元、经营性收入97.6亿元,分别增长13%、15.2%。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满意率提升,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达79.2%,连续5年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教育工作获全省教育考核三连优、两连冠。
●三甲医院增至9家;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成为我国医学领域唯一实现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大满贯的单位。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增至3.82人,医疗资源总数居全省第二。
●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增至4.26个,居全省前列。
●每万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增至23.5人,居全省第一。
●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增至4100平方米,居民综合阅读率增至92.7%,每万人活跃志愿者率增至15.2%。
●全体居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至67380元、77973元、41622元。
●2023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9300元、增长14%,增速高于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至13320元。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80万人次,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9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7.14万人。
●接收的社会捐赠款物惠及困难群众483.21万人次。
●GDP增至8730.6亿元,人均GDP增至8.8万元。
●2023年,GDP总量持续居全国30强、增长6.9%,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1.7、0.9个百分点。
●国家创新型城市、温州高新区排名分别进入全国前30%、前40%。
●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4%、10.3%、11.7%。
●服务业增加值增至4944亿元,占GDP比重增加了0.87个百分点。
●市场经营主体总数增至141.26万户、居全国26强。
■推动公共服务“七优享”,加快建设全龄友好社会
■立足民营经济先发优势,不断夯实共富经济基础
【共富路线图】
下一步,温州将把缩小“三大差距”作为主攻方向,实施共同富裕六大工程,打造一批有共富味、改革味的标志性成果,为共同富裕示范建设提供更多路径经验。
■主要目标
●提升指标水平。巩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等指标优势,推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个“1小时交通圈”人口覆盖率等短板指标晋等升位。
●打造标志成果。深化山区海岛、扩中提低、公共服务等领域重大改革和机制建设,抓好“两个健康”先行区、全龄友好城市建设等优势工作品牌化。
●推广典型经验。加大农村“三位一体”改革、村集体建设小微园模式试点、住房公积金长租房项目等工作力度,形成更多省级共富典型经验。
■主要举措
●实施经济稳进提质工程。深化“两个健康”先行示范区、小微企业友好城市等建设,加快打造“一港五谷”,争创全国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省级未来产业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实施强城兴乡协同工程。打造“五城三园”标志性成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争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先行试点,建设10亿元土特产全产业链10条以上,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际湿地城市。
●实施山海协作赋能工程。完成生态工业等四大投资1000亿元以上,确保山区5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平均增速快于全省全市,加强教育、医疗等重要领域共同体建设。建成杭温高铁,实现省域“1小时交通圈”。
●实施扩中提低增收工程。深化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争创国家医疗保障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打造全国首创“住房公积金支持长租房”项目。
●实施城市友好品牌工程。建设全国老年健康重点联系城市试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婴幼儿照护服务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职业友好型城市、人才友好型城市,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
●实施强基提能善治工程。开展平安创建“夺鼎摘星”行动,加快“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融入全省“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试点。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创成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张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