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笃笃”“咚咚咚”……从温州市区穿流而过的塘河之上,几支当地民间龙舟队正在训练,龙舟鼓的声音响亮热闹。记者和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见面时,与他聊起这朝气蓬勃的场景。说到兴头上,张振丰举起双臂,就势做了两下划龙舟的动作。“今年温州预登记的龙舟数量超过1000艘,比去年的两倍还多。同舟共济、奋楫争先的龙舟精神,也是温州的城市精神。”
今年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即将在温州召开。长三角城市中,虽然温州距离上海最远,但两地历来交流非常紧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60多万温州人在上海创业、工作、生活。杭温高铁运营后,温州到上海的行程时长压缩到2个小时,这将极大拉近温州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生活距离。
面对新契机,温州将抢抓机遇,扬己所长,进一步接轨上海、融入上海、拥抱上海,为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全力冲刺“双万”城市
记者:今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放在温州召开,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是温州?
张振丰:这是对温州的极大信任和支持,我们非常感恩。从地理位置上看,温州不在长三角的中心位置,位于长三角的“南大门”,温州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有独特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勉励温州“建设全省三大中心城市”。去年,温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30亿元、增长6.9%,常住人口976万人、新增8.2万人。当前,温州正全力冲刺万亿级生产总值、千万级常住人口的“双万”城市,奋力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第三极,高质量建好长三角“南大门”。
记者:我们感受到,温州迎接会议召开的火热氛围已经十分浓厚了,温州南站出站口、高架两旁的道旗、城市街头的大小公园等,随处可见长三角一体化的宣传标语。温州最想向长三角兄弟城市展示什么?
张振丰:对温州而言,成为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举办城市,是一次很好的展现城市风貌的机会。
首先,温州将突出呈现民营经济发展成果。温州的经济结构中,有几个鲜明的“90%”,在工业增加值、税收、就业等多个领域,民营经济都占了90%以上。这几年,面对疫情冲击和外部复杂形势,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虽承受压力但韧劲十足。去年市场经营主体逆势突破141万户,民营经济规上增加值增长9.9%,规上企业盈利面浙江省最高。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在温州召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现场会。当前,温州正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迭代升级产业链链长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打造中国时尚产业之都、专精特新之城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二,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与大家共享。温州,集山、江、海、湖、岛、瀑、湿地之大成。这些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温州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温州样板。20年来,温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51天提升到347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5%;平原河网全面消劣,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84%,人与自然、青山与绿水在这里交融,铺展出绿色蝶变的美丽画卷。
第三,展现科技创新转化成果。创新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温州正加快打造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好瓯江实验室、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等引领创新策源的塔尖重器,放大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等68个高能级科创平台效应,建设千万方级大孵化器集群,壮大科技创新耐心资本,构建起从“塔尖”到“塔基”的科技创新体系。
此外,展现共同富裕的幸福场景。这些年,我们围绕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实施“扩中提低”改革,打造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样板;扎实推进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入选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新征程上“续写创新史”
记者: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孕育出“温州模式”,在当下,“温州模式”发展出怎样的新内涵?
张振丰:近40年前,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温州模式”首次见诸报端。非常感谢解放日报,我们迄今仍然珍惜与解放日报的这段历史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温州这块金字招牌,是创新的结果,并以创新为最大内涵”。温州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成长起来的,这也是“温州模式”的精髓。我们说,过去,创业就是创新;现在,创新才是创业。在新的历史阶段,温州的发展还会给出新的启示。新征程上,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温州“续写创新史”殷殷嘱托,持续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源”,重塑“民营经济看温州”的新标杆。
记者:具体来说,奋进新征程,温州如何继续擦亮“创新”这块金字招牌?
张振丰:平台上,我们将构建以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为内核的创新格局;空间上,我们将为民营企业提供千万方大孵化器集群等创新空间;路径上,我们将支持民营企业走隐形冠军、上规上市等路子,打造专精特新之城,努力向着在温州看见创新中国的目标前进。
今年全市“新春第一会”系统部署营商环境最优市建设,出台“1+3”政策意见,塑造“温暖营商”品牌。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举措,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引领,迭代政企直通车等“六位一体”助企服务机制,依托“数据得地”“数据得贷”等破除要素制约,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让民企敢闯敢创敢投。
另外,温州还将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展现“世界的温州”别样精彩。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抢抓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机遇,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并把总部和产业链核心环节留在本地,让“地瓜经济”枝繁叶茂。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充分发挥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三综一联一进”平台政策集成效应,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推动“天下温州人”与“温州天下人”携手共进。
唱好“双城记”补融连通
记者:前不久,您率温州市党政代表团赴上海、苏州、无锡学习,这趟行程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振丰:前两年因为疫情影响,走动少了一点,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第二个五年”的开局之年,温州如何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抢抓发展机遇、拓宽发展路径、提升发展实力?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赴上海、苏州、无锡学习,到邻居家串串门,走亲访友,取经问道。
到上海,上海市委主要领导接见了我们市党政代表团。我们感受到,凡是长三角的事,大家都很重视。一路考察、一路思考、一路交流,我们确实感受很深、触动很大、收获很多。
我们学到了发展真经。只有战略融入才能赢得先机,要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中借势发力;只有深耕制造才能挺起脊梁,要坚定制造业强市导向不动摇;只有矢志创新才能决胜未来,要坚定不移走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只有开放包容才能勇立潮头,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气魄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只有敢闯敢拼才能开创新篇,要以干部“一马当先”引领高质量发展“万马奔腾”。
同时,在这次考察中,拓宽了融入路径。上海、苏州、无锡市委主要领导与我们深入交流,深化了区域战略合作,特别是与上海达成了加强汽车产业链协作等一系列实质合作,打开嘉定跨区域创新协同新空间。不少温州人在嘉定投资兴业,嘉定有关干部看见我们很亲切,说:“你们温州很多企业是我们的服务对象。”
记者:温州一直与上海往来密切。改革开放之初,温州民营企业家“掘金”上海滩,进入新时代,温州在上海嘉定、松江各有科创飞地。杭温高铁运营后,温州到上海的行程时长压缩到2个小时,面对新形势,把握新机遇,温州将如何唱好与上海的“双城记”?
张振丰:长期以来,温州在接轨大上海中尝到了不少甜头,奠定了一些基础。面对新形势,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浙江省委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部署要求,在接轨中融入,在接轨中服务,在接轨中发展,主动争取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首先,产业链要与“沪”补。许多温州企业“营销在上海、制造在温州”,两地产业链形成互通共振的“磁场”。比如温州是重要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上海是世界重要汽车生产中心,可以建立常态化整零对接机制,共同推进长三角汽车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
其次,创新链要与“沪”融。充分发挥温州制造业发达、应用场景需求丰富的优势,协同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创新联合体,承接上海科创策源功能溢出效应。比如,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已引进入驻温企在沪研发中心7家、孵化项目团队2家。
再次,交通链要与“沪”连。全面提升空港、海港、陆港、信息港能级,推动杭温高铁尽早通车运营,持续加密航班、航线,以交通圈拓展都市圈、融入经济圈。
最后,民生链也要与“沪”通。积极推动教育、医疗、文旅等合作,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争取更多事项纳入“一网通办”,努力让市民享受到一体化带来的品质生活。
总之,我们希望发扬龙舟精神,在接轨大上海中,携手谱写长三角一体化新篇章,勇当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巩持平 陈抒怡)